《别录》首言:“温中强阴”;
《珍珠囊》:“温暖脾胃”;
《纲目》亦引王氏《究原方》:“温脾逐寒”。
诸家之见,究其所自,实源于《伤寒》理中丸加减法:治“自利不渴者……宜服四逆辈”,以及《金匮》附子粳米汤等,迨《局方》附子理中汤问世益为是说之据矣。数者咸经典之著,或著名本草,影响至巨,所当尊奉,是故崇从者众,而罕有异言。
然诸方之用附子,初非以其温中,实乃用以温肾,如《伤寒论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湖北中医学院主编,年7月,上海科技出版社)于条后注曰:“所谓‘宜服四逆辈’,以示人灵活变化之机,量其轻重以为进退。若仅属中焦虚寒而下利者,可与理中丸(汤),以温中健脾。若寒湿较甚,脾损及肾者,则宜四逆汤之类,以补火生土。”
同书于理中丸“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之后,明确指出:
“腹满是阳虚寒凝,故去白术之壅补,加附子以助阳散寒。”
又如《金匮要略释义》(湖北中医学院主编,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于“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条下,注称:
“腹中雷鸣切痛,是阳虚寒盛所致……本方用附子温阳,以治寒气之本。”
至于附子理中汤,《方剂学》(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广州中医学院主编,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说:“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白、手足不温……可(于理中汤中)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
由上文可见,附子这味中药的应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仅仅是脾胃虚寒,则无需使用附子。只有当病情涉及到肾脏时,才需配以附子。这种说法不仅有理,而且直指要害。有人认为,中药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附子配人参、白术则能温中益气,与生姜、桂枝合用则能散寒解表。因此,附子与麻黄、细辛同用,能温肺止咳;与茵陈搭配,则能暖肝利胆。然而,如果将附子视为温中药物,必将导致其与干姜、吴茱萸等药混用,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确定附子的药性时,必须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有任何偏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效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药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