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唐容川劝读十则教你如何学中医少走弯路
TUhjnbcbe - 2024/6/9 19:35:00

最近读了唐容川的《劝读十则》,感觉写得非常好。之前看倪海厦视频时候,他也强烈推荐唐容川的《血证论》,他认为唐容川非常厉害。《血证论》里面有很多独到的观点。那本书我也是反复读了两三遍,确实写的非常好。

唐宗海少习儒。光绪十五年()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中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唐氏虽然也说过“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但他主张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着眼点在保存经典中医学,表现有“重中轻西”的倾向。唐氏显然是受到当时盛行的洋务思想的影响,其学术观点基本上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我们今天先来读一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劝和第二劝。可能有些人文言文水平不行,看不太懂,我就大概来翻译一下。

第一劝原文如下:

凡积重难返之势,骤夺其所好,世所惊疑,今且浅而商之。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迨汉仲景出,集伊圣及上古相传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谓又有小品一书,今失传。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异,而犹有疑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则以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第一劝主要讲读医书要读古人的经典才是根本。他认为当时的那种形势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很多人不知道读仲景的书。唐容川认为要读药性论必须要读《神农本草经》。要学方药就要学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第二劝原文如下:

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虽尊仲圣之名,鲜有发挥。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于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感冒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病平稳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夸为挈领提纲之道,究竟伪术相师,能愈一大病乎。夜气犹存,举平生所治之证,悉心自问,当亦知所变计也。则以知过必改,为第二劝。

他认为张仲景的书比较古奥难懂。金元四大家虽然尊重仲景,但是很少有在经方上的发挥。更有些人颠倒是非,认为张仲景的书只能治伤寒病。很多庸医还认为麻黄桂枝只能在西北寒冷的时候才能用。过了一百年,现在这种情况其实依然存在。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温病派医生,麻黄桂枝根本就不敢用,连柴胡都不敢用。还要用鳖血拌着用,真是贻笑大方。他们治疗感冒喜欢用芎苏羌独荆防之类的药物。唐容川认为这些药太燥会伤阴。这个观点在后面的一个劝里写了。还有一些医家习惯于用补中益气、八珍、六味地黄丸之类的四平八稳的方子。他认为这些方子治病时间长,而且也不能治大病。就是我们所说的药的偏性太弱,难堪重任。这也是为什么后代医家治病效率很慢,很多病一吃就是几个月,也不见效。而用张仲景的方子,有的时候一副汤药,还没喝完就已经把病治好了。

他认为宋元以后的医家都不如张仲景时期的医术高明。他认为这些医家都不值得学习。只需要学习张仲景经方、内经、神农本草经,就可以成为大医。我觉得他的判断相当的准确。现在很多国医大师,特别是第一届的国医大师,很多都是自学经方,然后成为大家。

#秋日生活创作季#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容川劝读十则教你如何学中医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