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麻黄汤的医案。
许叔微遇到麻黄汤证,可是病人的尺脉太弱禁不起麻黄汤发汗,所以他就先给那个人吃当归黄芪建中汤补了六七天,觉得他的尺脉有力了,才敢帮他发汗。放这个医案的意思是要提醒各位同学,我们用麻黄剂最基本的道德,就是不要只想着扬刀立威,用药用太猛。
当然许叔微这么做也是吃力不讨好,他给那个病人补了五六天才发汗,那个病人的家属第二天就骂人了,骂他怎么不赶快发汗,怎么不赶快把家里人医好。许叔微就举一个例子说从前有个人,因为他有急事要去见皇帝还是怎么样,所以他就说我的感冒你要帮我立刻医好,时间不能拖。医生就跟他讲说,立刻帮你发汗医好是可以的,可之后你会短命而死,你要不要?他说不管,现在公务为重顾不得了,所以就赶快发汗赶快死。
许叔微用这样的故事来提醒我们,不该发汗的时候真的就是要很小心的处理他,不可以贸然的只想到要把病治好,而不顾这个人的元气。
第二个许叔微的医案是这个人多了一个吃了麻黄汤,之后开始出现烦躁,就是所谓的扬手掷足,手脚在床上胡乱挥动,这种非常烦躁的状态。之前说过麻黄汤证的结构如果加上了烦躁,就是大青龙汤证了。
可这个医案,病人的烦躁,许叔微说是因为他的正气还很够,有一点要努力的把邪气推出来的意思。可正气的力量太强了,所以作用在肉体上就呈现出一种非常躁动的反应,这个反应跟大青龙汤证的烦躁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他说病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如果脉变得很大,然后手足乱动,那是病快要好了,而不是大青龙汤证,所以这个是麻黄汤证的范围。
同学可以参考一下,如果吃了药后,在过程之中有类似这样的症状的话,可能是他的抵抗力奋发,打病邪的时候产生的动作,所以这个不算到大青龙汤证的烦躁去。
再来许叔微的伤寒表实证,有一个道士得伤寒,是个标准的医案,同学自己买回家看好了。因为许叔微那个时代讨论伤寒论的著作还是很少的,所以他写说仲景,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然后里实用承气汤,里虚用四逆汤理中汤,他在帮仲景做最基础的分类,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很多人做这件事,可到现在做这件事的人已经太多了,也不知道该看哪一本了。
接下来说个许叔微的衄证,就是这个人,他是麻黄汤证没有好好发汗,所以就变成鼻血了。这个人鼻血大流,许叔微就赶快抓紧张仲景的原则,先用麻黄汤把寒气打走,麻黄汤把寒气打走之后,这个人鼻血还没有停,他才用什么犀角地黄汤之类的止鼻血的药,来止鼻血。如果是在麻黄汤证的主证架构下有鼻血的话,那还是要先把麻黄汤证治好,然后才能够处理这个鼻血后续的问题,这是一个顺序。
再来一个许叔微的医案,太阳阳明合病。我们在病太阳病的时候,脉是浮的,那如果脉浮而长,就是这个浮脉,寸关尺好像勒紧成一条,越来越强,那就是要转成阳明了。所以同学不要忘记,张仲景的书里面有写,太阳阳明合病的时候,如果喘而胸闷是麻黄汤主之。
一般太阳阳明合病的时候都是葛根汤,唯有在主证是喘而胸闷的时候是麻黄汤。所以他看到的这个太阳阳明合病的患者,是喘而胸闷的,他用麻黄汤,于是就医好了。
《伤寒论》在第一次学习的时候都会有一点糊涂,像这个条文可能再放几个礼拜不提起它,就会把它忘掉的。所以就用这个医案帮同学们稍微复习一下。那当然许叔微在这个医案下顺便谈到伤寒的传病问题,就是三阴三阳的传递顺序到底是如何定下来的。
那我们如果就现在的临床来看就会知道,其实传病的顺序也不是那么有关系了,因为我们现在人的身体都那么烂,直中少阴的,直中厥阴的,直中太阴的多的是,所以就好像没有什么理论上要强求什么论证了。
只是如果要追本溯源说张仲景的三阴三阳是什么?那我觉得还是郝万山教授在教书的时候说的,以阳气的量作为排比是比较正确的说法。之前也提过六经病的欲解时,就是太阳病是中午的时候特别容易好,下午的时候是阳明病,半夜的时候是先厥阴然后再少阴……
会看得出来三阳病的解的时间,跨得时段比较长,三阴病的时段都比较短,一天里,能量最强的时候是分给三阳的,最弱的时候是给三阴的,就是以能量的强弱来排序,是在逻辑上比较说得通的一种六经的排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