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马兜铃酸致肝癌引热议中药有毒
TUhjnbcbe - 2024/10/19 21:08:00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最近,马兜铃酸又双叒叕火了,它上了Science子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的封面。

台湾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AristolochicacidsandtheirderivativesarewidelyimplicatedinlivercancesinTaiwanandthroughoutAsia的文章,证实马兜铃酸还可致肝癌!文章提示含马兜铃酸的有毒草药,是导致亚洲地区肝癌发生率远高于欧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药和中医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引起了朋友圈、科普圈的疯传、热议。中药到底有没有毒,这个话题似乎总是争论不休……马兜铃的问题也是年年炒个不停……

来看一下研究的数据:

研究人员一共收集了多例肝癌标本,根据标本是否存在马兜铃酸诱导基因突变进行分类。结果发现,亚洲人群的肝癌和马兜铃酸产生的突变高度相关,而其中又以台湾及中国大陆最高。台湾的78%具有马兜铃酸诱变的特征,大陆是47%。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这一数据分别是:越南19%,东南亚56%,北美4.8%,欧洲1.7%

在此,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在目前科学的认知下,第一,马兜铃酸(AA),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马兜铃属植物中。马兜铃属植物,几乎只有在中药中才会吃到,日常膳食中,基本接触不到。第二,马兜铃酸诱变基因,只有在马兜铃酸的作用下,才会发生突变。因此,样品“检出基因有马兜铃酸诱变的特征”,即可推断该患者食用过马兜铃属的药物。

实验的数据是否可以推出马兜铃致肝癌的结论?如果仔细推敲,逻辑有大问题。

从肝癌标本中,发现其中亚洲人的样本,有大比率基因有马兜铃酸诱变的特征,这什么意思?简单点说,就是患肝癌的亚洲人,吃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多。患肝癌的吃中药多,这是不是可以推出,吃中药多的,就更容易患肝癌呢?推不出!

那正确的逻辑是什么呢?

很简单啊,就是——患肝癌的亚洲人,吃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多于患肝癌的西方人啊。说更直白一点,同样得了肝癌,亚洲人会再去尝试一下中药啊,西方人尝试中药的机会就相对少。

不是吃中药会肝癌,而是得了肝癌会尝试吃中药!

该文章貌似客观,亮明数据,抨击中草药出现的问题,但是,逻辑却颠倒黑白!这篇文章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更没有中药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研究者只是通过外显子测序,发现接触过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肝癌组织中有较高频度的基因突变,推测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马兜铃酸有关。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⑴基因突变不等于癌;⑵含马兜铃酸中药-马兜铃酸-基因突变-肝癌的内在联系如何不清楚,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细心的读者可以观察到,每年似乎都有这样的争论,然后大家各自站队,似乎对和错就不重要了,事实和逻辑也不重要了,只有站队才重要。

然而,我们并非想去辩解着什么,但是当看到很多人还搞不清头绪,还在听之信之,还在纠结着中药是否有毒……作为中医人,我们想尽可能的去说些什么。

到底什么是毒?

追本溯源,“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出自哪里?

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自序。全句是“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药耳,是药三分毒”。

有些事情可以顾名思义,但是有些事情,顾名思义就错了……

在中国古代,把所有的药物都叫“毒药”。在《周礼.天官》这部书中就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包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以上文献中,”毒“即是指”药“。

中医治病本身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治疗身体的偏性。这个“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偏性,偏性!!!

相对于食物而言,药物的偏性要大于食物。而生病就是身体发生了“偏”,需要用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

打个比方,一个人脾胃虚寒,大方向上用温热的药治疗,这个药的偏性就是它的毒性。

这个毒更不同于西药的副作用。西药副作用下的“毒”,有些真的是会伤肝伤肾。

正确而精准的中医用药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只有正作用。治病本身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身体的偏性。

很多人又开始质疑,你说偏性?那中药提取物又作何解释?

提取物不等于中药

中药提取物≠中药

首先,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是中药提取物,那么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否听说过这些药品,例如黄连素、银杏叶片等。这些就是中药提取物制成的药品,其中,黄连素是黄连中的小檗碱,银杏叶片是银杏叶提取物,主要含有银杏黄酮和萜类内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和中药(草药)有关,但都不是单味饮片直接按照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中成药。

现有中药提取物制剂,药品的功能主治项的记载已经基本上是按照西医学词汇描述的,而较少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描述。这些药品的临床应用广泛,存在很多非辨证使用的情况,实际上,“怎么用”而非“是什么”才是判别是否属于中药的最终标准,如果都不按照传统中医药理论使用了,也就自然不能称为中药。

另外,提取物是存在耐药性的,而中药本身没有耐药性。因为中药里面永远是包含阴阳两个性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交融,反而规避了所有问题。到了提取物的时候,截取的只是某一个信息

比如中药麻黄本身,除了有升散的特性外,必然也是有收敛特性的。只是我们在开方用药中用的是麻黄的升散之性,并不表明麻黄只有单一的特性。就好比是一个人性格外向,不代表他没有内向的一面。

而中药提取物则不同,麻黄提取物麻黄碱,只是用了升散的作用,当过度的强调这个作用,在内部实现不来某种平衡的时候,必然会在外部产生一种平衡,因为平衡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说就存在耐药性。

另外,传统中医用药注重四气五味,用的是药物的性质,而非成分。大家都知道,石膏这味药是不溶于水的,但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石膏用了半斤,大青龙汤中石膏用了如鸡子黄大,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中石膏用了二两……既然都不溶于水,为何剂量差别如此之大?如果以成分来论,石膏不管是煮多少量,都是没什么差别的,可是在不同的方剂中使用了不同的剂量,效果确实截然不同。

所以说,用中药提取物来研究中药,研究中药成分,还没开始就错了……

细辛

这次热议的“马兜铃酸致肝癌”事件,也让含有马兜铃酸的细辛再次被大众质疑。细辛这味药,可以说蒙冤数千年,至今还没有大规模的被翻牌过……

中医药界目前还在延续“细辛不过钱”说法,逐渐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一条清规,一是医生不敢用,二是敢用的药店也不让你用。那么细辛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的方剂有20首之多,例如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其用量多为三两,也并未明言任何禁忌,按照汉代的剂量考证,一两约15克,经方用量细辛可达45克之多。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其中记载: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延年。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曾说:细辛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实事求是

最后,就此事情上,我们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马兜铃致肝癌”一文,文中所说的“根据年的统计数据,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78.2万例,其中83%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光是中国就占了50%。”

这难道不是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正东震卦见水,易得肝胆类问题的数据证明么?

而且如果细致调查的话,沿海地方肝胆问题居多,西部地区肺心病居多,这都跟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相契合。

中医想要发展,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中医中药是一个必然,一个趋势。但是科学不等同于成分研究、不等于提取物研究。而是在基本的中医思维的前提下研究问题,让传统文化支撑着科学往前迈进,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我们每一个中医人,无论前面的路有多难,都要为此努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兜铃酸致肝癌引热议中药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