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论此方只有四味药,却是张仲景治
TUhjnbcbe - 2024/11/5 9:13:00
白癜风哪里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m

茯苓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用于治疗伤寒汗出而不渴,或厥而心下悸的方剂,在《伤寒论》中关于此方证的表述有两条《伤寒论》第73条说:“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第条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其方药组成为茯苓二两,灸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本方剂的功效为解表化饮。

《伤寒论》第73条主要讲五苓散适应症和茯苓甘草汤证的鉴别。“伤寒,汗出而渴者”,伤寒,可以是广义的伤寒,也可以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本来是无汗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吃发汗药,反正患者是出汗了,就不再是麻黄汤的适应症了,就变成桂枝汤证,“口渴”,里热伤津可以口渴,膀胱气化不利也可以口渴,但里热伤津的口渴,必有热象,如舌干苔黄等。若舌质水滑,舌质胖大就是里有水饮,口渴就是因为气化不利造成的。当然五苓散证有“小便不利”的表述,故是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引起的。五苓散证是膀胱的阳气不足,也可以是膀胱经络有实邪阻滞,从而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茯苓甘草汤证属于阳虚水停,即中焦阳气不足,废水不能正常代谢外出,积在体内,一般没有小便不利的症状,由于阳气不足,故不渴。其针对的是胃脘虚寒,水停心下,所以重点是温胃,故生姜用量较大,而茯苓桂枝的用量相对则较少。

同理《伤寒论》第条的伤寒也可指太阳伤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就是有水的证候,寒水凌于心下,胸阳被遏,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人饮水多,水停心下,浸凌于心,心神被水气所郁遏,若郁遏轻微,则短气,严重者则心下悸。厥而心下悸,肯定是里有水,所以,条文中说“宜先治水”,用什么药呢?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为基础,《伤寒论》说:“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可以治疗气上冲,因为有水,所以加茯苓,因为是胃虚寒,故加生姜以温胃,当然也许还有呕逆的现象。“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指出了治病不能被症状表现所迷惑,而治其厥冷,从而导致水气内盛而逆乱,水渍入胃,下注于肠必定会导致下利。此治疗方法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病要分先后,不能局限于病证表现,而要针对病变证机。用茯苓甘草汤,可利水通阳,既能治本又可治标,并且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变证。

此方即桂枝汤去芍药大枣而加茯苓,以防水渍入胃而引发其它的变证。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则为下利。因为水停于心下而导致心下悸,茯苓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以茯苓为治水的主药,甘草载桂枝入心以固心阳,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生姜,桂枝益土而制水。生姜佐茯苓温中而散寒,水停于心下,得桂枝,生姜的辛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利水的功效。故《伤寒附翼》说:“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总之,此方为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剂。治疗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水气乘心,导致厥而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在临床上主要可以治疗胃及心脏方面的疾病,如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头晕目眩等等。现代医学认为,此方治疗胃炎和冠心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对于奔豚症的效果也很明显。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此方只有四味药,却是张仲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