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六病皆有中风,各有表药
TUhjnbcbe - 2024/12/16 19:50:00

六病皆有中风,各有表药

太阳病表之正药麻黄

阳明病表之正药石膏

少阳病表之正药柴胡

少阴病表之正药桂枝

厥阴病表之正药前胡

(纯表/里病易辨易解)

(首辨表里,尤重表证)

麻黄

性味:苦—能泄(泄里之水饮和淤血),辛能散(散表之津液/津血凝滞),辛温-散表之风寒

麻黄药势:解表祛邪、发越水气、攻散血实、醒脑开窍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除恶血病例浆细胞性乳腺炎肿、痈脓、恶血

太阳病为表实热证,故用麻黄决散。

1.太阳之为病,脉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表实热的病机—麻黄汤证(不论是脉数还是脉迟)

恶寒—防御感知过度

喘—上焦所急所苦—表证

太阳病为表实热,乃人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后,卫津趋外趋上抗邪所致的一组症候群,应当解表。

太阳病表之正药麻黄在经方中的应用

解表祛邪以治寒热咳喘风寒表病

发越水气以治水证湿病饮病黄疸(麻黄加术汤)

攻散血实以治血实瘀滞吐衄恶血(麻黄汤,外台深师麻黄汤)

醒脑开窍以治猝死客忤中恶风中风痱

麻黄应用的禁忌

麻黄发其阳

“阳”在此处不是相对于阴血的“阳气”,而是指津血。

如“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石膏

性味:辛寒,辛—解表,寒—清热

药势:解肌发汗,清邪热,除水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桂枝代表阳旦法—解表发汗—风寒感冒

阴旦法—解肌发汗—顾护津液—风热感冒)《千金外台》及其他书籍大量解肌法,一阴一阳

相对,可发现阴旦法—解肌法

阴旦法--桂枝法中的芍药甘草汤是解肌的,顾护津液的。

1.清实热而解肌的石膏法

2.清虚热而解肌肉的芍药法

3.虚实兼顾的葛根法(金匮要略痉病)

阳明病,法多汗。以热熏蒸。火热熏蒸的表征—辛寒发汗祛邪外出,清邪热

石膏除水—风水溢饮—越婢汤

辛寒苦降从毛窍出,从下窍出—溏泄

阳明病为里实热证,故阳明的表需要石膏清解。

《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肌:石膏解表风寒湿

《金匮要略》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清邪热:《伤寒论》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桂枝汤忌面(新鲜捣出的麦面—辛发)

石膏应用的禁忌:里虚寒易动,不宜用石膏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本经》腹中坚痛

《别录》肠胃中鬲热

柴胡

性味:苦—泄,微辛—能散,开宣郁热,平(微寒)—平则近凉

大剂量柴胡升散(小柴胡汤)

小剂量清郁火(四逆散)

少阳病为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之偏于阳者,需柴胡疏散半表半热半实之热。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配其他药达到不同的药势

柴胡配黄芩:清半表半里半实之热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者,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配桂枝:治少阳中风之偏于表位之津血凝滞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配大黄:清少阳偏里位津血凝滞而有热。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应用禁忌:柴胡除火结,水结重不可予。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桂枝

性味:辛,甘,温

药势:解表祛邪,调和营卫,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让人汗出—辛甘助阳)

《神农本草经》:“牡桂,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杂病—桂枝占大部分经方必不可少

经方三观表里观正邪观津液观(有效不一定是正确)

太阴中风脉阳微阴涩而长者

里邪外出很重要利用表证把五脏风寒由表透出五脏元真通畅,邪入无所羁留。

少阴病为表虚寒证,桂枝辛散表甘温散寒。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桂枝解表祛邪,常配伍麻黄(麻黄汤、葛根汤)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即是调和气血阴阳津液)

表阴证配伍甘草(桂枝甘草汤、半夏散及汤)

表阳证配伍麻黄或葛根(麻黄汤、葛根汤)

卫强营弱或营卫俱弱配伍芍药(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

桂枝降逆(上逆—水逆五苓散,火逆桂枝龙骨牡蛎,血逆温经汤)

降气逆,常配伍枳实(桂枝生姜枳实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七物汤)

降水逆常配伍茯苓(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泽泻汤、防己茯苓汤、桂枝茯苓丸、肾气丸)

降火逆常配伍芍药、龙骨、牡蛎。

如火逆而津液不足常配伍芍药(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栝楼桂枝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大黄汤、温经汤);

如火逆而津液不固常配伍龙骨、牡蛎(桂甘龙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降血逆配伍大黄(桃核承气汤、桂枝加大黄汤、鳖甲煎丸)

止身体痛常配伍附子、乌头,如配伍附子见于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乌头见于乌头桂枝汤。

止腹痛常配伍芍药、饴糖。如配芍药见于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小青龙汤、温经汤等;如配伍饴糖见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

桂枝禁忌:外证(人体津液大泄)不可用桂枝。

29伤寒脉浮,自出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阳盛不能用桂枝

桂枝下咽,阳盛立毙

黄芪

性味:甘,温(太阴津亏)

甘—补益

温—养中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风寒肺水—风寒湿燥火—黄芪桂枝汤

单纯里虚—黄芪解表

黄芪—戴糁(超越糁)

胃寒腹泻—温益温补

黄芪太阴病为里虚寒证,有表邪需补益而发表。(体系,药的趋向)

《伤寒论》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黄芪药势:发太阴表邪,祛风散寒;解太阴湿浊,排脓止痛;温胃气卫气,补虚起废。

黄芪配桂枝药势:温养营卫,调和寒热,散寒除湿(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

《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黄芪配生姜药势:解表散寒,养血除痹,温中化饮。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配伍防己药势:健中而散表之寒湿,发表而除里之热结(防己黄芪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黄芪配茯苓药势:解表散寒,温中化饮(防己茯苓汤)

黄芪配伍苦酒药势:温卫解表,苦泄除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配饴糖药势:温卫养营,温中养血(黄芪建中汤)

黄芪配麻黄药势:温卫散寒,养营化饮(千金三黄汤)

人参补益不足之“有用之水”----津液;黄芪散越有余之“废弃之水”---寒湿。

黄芪应用禁忌:无表证不用黄芪

仲景用黄芪均有明显表证:“身重”、“身瞤”、“身疼痛”、“腰髋弛痛”、“两胫自冷”、“中风手足拘急”、“历节不可屈伸”等。?

前胡

辨性味:微辛,微甘,微苦,微温

药势《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肋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证类本草》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大、小前胡汤,“胡洽云出张仲景”

二旦大小诸方,仲景经方特点

小前胡汤生姜五两,小柴胡汤生姜三两。

建议读《千金》《外台》

前胡对比柴胡

陶隐居云∶前胡,似茈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而《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亦有畏恶,明畏恶非尽出《本经》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

黑柴胡—清香透发

柴胡前胡

(辛)苦平微寒辛甘微温

气证火证气证水证升发多先升而后降肃降多先降而后升推陈为主而偏泄致新为主而兼补。

柴胡为少阳厥阴药而以少阳为主以表为主以清为主

前胡为少阳厥阴药而以厥阴为主以里为主以温为主

前胡配黄芩药势:解表,清里,除烦

小前胡汤

据《外台秘要》记载:“小前胡汤,疗伤寒六七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方。(胡洽云出张仲景)古今录验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

“大前胡汤,疗伤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坚满,身体疼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胡洽云出张仲景)”。

前胡配桂枝药势:解表,补中,温卫

竹叶前胡汤

《千金》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方。

前胡四两黄芩一两半生旱半夏两合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竹叶二两当归二两

前胡配大黄:解表,攻里,除结

小品前胡汤

解寒食散发,或头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胁肿满,或寒或热,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疮烂,或目赤,或干呕恶食气便呕吐,或狂言倒错,不与人相当,或气上欲绝,进退经时,散发百端,服前胡汤得下便愈,心胁坚满,加茯苓二两;胸中满塞急,加枳子一两;连吐,上品胸中冷,不用食,加生姜三两;虚乏口燥,加麦门冬二两。若加药者,加水作九升也。

前胡(二两)芍药(三两)黄芩(二两)大枣(二十枚)甘草(二两)大黄(二两)

前胡配大黄—大前胡汤

疗伤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坚满,身体疼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胡洽云出张仲景

前胡(半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枳实(八片炙)芍药(四两)黄芩(三两)干枣(十二枚,擘)

前胡配大黄—萸黄前胡汤

阴旦法则的第四张方子,萸黄前胡汤。萸黄前胡汤这个方子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和《千金翼方·卷第十九》这两本书:

前胡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治胸中久寒澼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食饮损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卧不欲起。

前胡三两黄芩麦门冬吴茱萸各一两生姜四两大黄防风各一两人参当归甘草半夏各三两杏人四十枚

《深师方》云若胁下满,加大枣十二枚,此利水亦佳。

前胡汤

(《千金翼方·卷第十九》)

治胸中久寒澼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食饮损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卧不欲起。

前胡人参大黄当归甘草(炙)各二两黄芩防风麦门冬(去心)吴茱萸各一两半夏三两(洗)生姜四两(切)杏仁三十枚(去皮尖、两仁)

风药—表药—补中益气(李东垣)陈皮,升麻。寒热并用—人阴阳合体—半阴半阳。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病皆有中风,各有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