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油画家王克举
物性,即物质最本质的特性。
认识物性,大致有三个层次。
一机械层次(有形有质)
二化学层次(无形有质)
三浑然层次(形质相合)
最低的层次,就是机械层次。
机械层次,就是把物体看做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机械的。
这个层次的天花板就是机械仪器的精密度。
换言之,在这个层次里,他们认识物性,完全取决于机械仪器的维度。人,完全沦为机械的奴隶。
这个层次相当于是物理层次。
物质的有形结构,从分子、原子、量子,夸克,到了“测不准”的量子阶段,显微镜维度不够了,西方科学界基本没路了。
第二个层次,就是所谓化学层次。物质在原子、分子层面,互相大组合。
洛克菲勒集团,是世界顶级的化工集团,在这个有形的分子层面,洛克菲勒集团堪称造物主,可以任意组合任何的化合物。
生化医药的制造,标准化生化制药厂,就是这个层次的代表。
西药的物性,化学分子式构成特征明显,单方劫剂的代表。
第三种层次,是浑然天成的动态合道的层面。这是世界本源的认识。
我们这个世界,这方天地,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广袤无边的意识海洋。
意识,就是通讯。
而所有的物质,都是时间轴上的意识固化,换言之,物质,是意识在时间层面上的结构化。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变化。(《易经》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
所有物质的稳定性,不过是在一个相对的时间轴,一个相对的观测视角范围内的相对固化。
我们看高山,巍巍然岿然不动。
感觉山是不变的。
实际上,山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我们对高山的变易无感,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寿命比山的寿命短太多,观测视角低太多。
同样,西方人用光学仪器,观测量子,测不准,搞出薛定谔的猫这种幺蛾子,原因也是人类的观测维度与微观世界悬殊太大。
人类一眨眼,这个一秒钟的观测时间,对人类来讲,转瞬即逝,但是在微观世界里,一秒钟,可以让量子空间中的生灵们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西方物理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起源于数学,发迹于光学仪器,到头来,也止于光学仪器。
光学仪器的精度,器物文明制造工艺的精度,就是西方物理学的天花板。
最新的华为手机芯片麒麟,就是半个指甲盖大的芯片,,麒麟采用7nm工艺,集成了69亿个晶体管。7nm工艺则一度被称为”最逼近硅基半导体工艺的物理极限”。
这个物理极限,其实就是量子力学中能带理论的极限。
现代的电脑芯片,已经趋于极限,不能继续扩容了!
西方现代物理学,已经走到了尽头。
西方物理学触及到了文明壁垒。
破壁,对他们而言,太难。
这是由西方独特的二元文化决定的。
我们中国人对中药的物性的了解与掌握,皆是基于中药的形质相合,阴阳相生的动态特性。
这是道的层面,属于最高阶层次。
这个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皆有碳结构与光结构这两个维度。
详细见《伏天晒背,得天阳也》
我们常常所讲的中药的物性:四气五味,升级沉浮。就是基于以上这两个维度。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医不同。
这个不同,表面上看,是形质的差异,本质上,是文明维度的高下。
中药,乃是天地所生,造化的产物。
华夏文明,起源于天文。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人类是天地所生,中药也是。
人与中药是一个维度层面。
西药不是,西药是人制造出来的。
西药比人低一个维度。
如果把中药类比为自然人类,那么西药就可以类比为机器人。
从文明维度看,西药比人类、比中药,很明显,低一个级别。
从内在结构看,西药的结构比中药要简单、单一。
从而,从外在物性看,中药与西药大相径庭。
中药的物性,浑然天成,与道合,与天地合。
西药的物性,单一,机械,偏执,狂躁,透着一股浓浓的塑料味、山寨风。
中药的物性,对于医学而言,就是我们俗称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就是中药的物性,即中药的偏性、毒性。
这个物性,不是西方科学体系里面的“物理性质”,而是反映中药最本质的特性的指标。
这个指标,中医在临床实践上,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表达。
之所以把中药的药性分得如此系统而具体,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中药配伍。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各类中药进行物性中和平衡,消除后遗症。
四气五味的起源是什么?
或者讲,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认为人定的呢,还是天生的?
答案是:天生的。
中药生于天地之间,阴阳生化,浑然天成,天生四气,地生五味。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
对应的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这是天赋予的;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对应的是“东南西北中”。
——这是地赋予的。
初始的中药是天地间的偏性较大的各类植物,简称“草药”。
植物与动物不同,天生就不会移动,所以,每一株草药所处的天时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每一味药的先天禀赋(四气五味)不同。
即便是同样的一个种类。
例如,山东泰山上的海棠与湖北襄阳的海棠是不同的。
山东的金银花与湖北的金银花也是不同的。
同理,不同季节采摘的草药,物性也有差异。
中药的物性,实际反映了这一株中草药所处的“地气”。
从这个意义上讲,服中药,实际上与吃粮食差不多,都是在服用其“地气”。
举个例子,东北大米为何与南方的大米吃起来口感不同?
实际上,岂止是口感不同,物性也迥异。
即便是都是南方的品种,湖北的大米与湖南的大米也是不同的。
更不用谈,广西的大米与泰国的大米了。
但是在西医眼里,在西方的营养学眼里,这些大米的成分,营养成分,没有什么差别,仅仅只是口味不同罢了,而口味不同,仅仅只是作用于口腔的唾液酶的差异罢了,与大米的本性无关。
所以,西方的营养学家,也不认为柴鸡蛋与养鸡场里的鸡蛋有什么差别,土柴鸡与养殖场的鸡,从营养学角度看,也是毫无分别。都是蛋白质、脂肪什么的。
甚至有人认为,土鸡与养殖场里鸡的主要差别是,饲料鸡卫生,土鸡不卫生。
因为,土鸡散养,乱吃东西;而养鸡场里的饲料鸡,完全可控,吃统一的饲料,打统一的抗生素,安全卫生,合乎标准。
合乎什么标准?
要知道,标准,也是人制定的。
近代的西方人,就是用所谓的标准去掠夺全世界的。
在我看来,二者天差地别,截然不同。
散养的鸡,蕴含的是这只鸡所处环境的天地之气。而养鸡场里的鸡呢?全是抗生素与饲料合成的人工的偏气。
经常食用这种机械化的食物,后果可想而知。
同样的连翘,在山顶生长的与山脚下的,认真讲起来,药性还是有所差别。
同样,不同年份生长的草药,四气也是不同的。
对于一株特定的草药而言,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定的五味。
或者可以反过来讲,任何一株草药的五味实际上反应的是其“地气”。
地气,实际上反应的是当时的地理环境。
所以,高明的中医,不单单只是开药方,让你去药房抓药,而是告诉你,何时采摘、采摘何处的药最有效。
总结一下,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草药的不同药性,这种药性,中医上理解为偏性,其实就是所谓的“毒性”。
俗语云:是药三分毒。
准确地讲,应该是:是药就是毒,无毒不成药。
这个毒,实际上就是指草药的“偏性”。
蝎子蜜蜂蜇人,蕴含的就是强烈的偏性,西医认为蝎子毒与蜂毒,是强酸强碱。
附子生姜的大热,连翘*芪的大寒,就是偏性。
所以,也有“无偏不入药”的说法。
所谓食疗,就是食用一些有偏性的食物,来对应地对体内不平衡的阴阳之气,进行纠偏。
可以说,植物都有偏性,或大或小而已。
我们日常吃的粮食,偏性比较小,类似于中性,所以,就不是药。
有人讲大米也有偏性,的确有,但偏性很小。
那么大米到底是偏热性还是偏寒性呢?
有人讲,是性平为甘,有人讲是甘微偏凉。
我认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南方的大米与东北的大米肯定有差异。
就如我前面所讲,植物反应的是不同地理位置所处的“地气”,地气不同,物性自然有差异。
但不管怎么讲,大米,总体而言,肯定是性平。
长期食用的庄稼作物,一般都性平,不可能有大的偏性。
当然,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
都是有其渊源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指的就是粮食与水等基础能量。
现在的人,容易得病,原因之一,就是现代人流动性大,获取了不同的植物地气,与人体的先天气机发生了碰撞,导致体内气血运行的紊乱。
我们一般称之为“水土不服”。
有经验的人,出远门会随身带一包家乡的土壤。现代人感觉这是一种情怀,情感需求,心理安慰,实则不然。
所谓故土难离,其中大有深意。
除了情怀,还有实际的功用效果。
当有人水土不服的时候,可以把这包家乡土用水泡开,澄清以后,服下,能治“水土不服”所致的肠胃不合综合症。
我上面举例子,讲得全是草药。
实际上,中医领域,入药的不仅仅是植物,动物、矿物皆能入药。
原因是相同的,即:
人得天地之全,
药得天地之偏。
只要是有偏性的东西,在中医眼里,就有药用价值。
所以,中药根本不需要人工在实验室里自己生产药物。
注意,我这里讲得是“生产”,而不是加工。
中医不生产药物,中医只加工药物。
中药的炮制加工,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需要专门讲,今天就不发散了。
在中医眼里,人是天地所生,中药也是天地所生。西药,是人造的。
人虽性全,中药虽性偏,但是处于一个文明维度的。
这个文明维度,可以理解为原厂的车,与原厂的零件的关系。
而化工厂里生产的西药呢,就是散厂零件。
散厂零件,大家都明白,透着一股山寨气,用到原车上,配套性比较差,车的性能会下降一个层次。这就是大修过,没有用原车件的车不值钱的原因。
因为拉低了一个维度。
有人讲,天地非常偏心的,它在四气五味上给每一种动物、植物、矿物,都只给一部分。
比如说,给了石膏、*连寒性,给了附子、干姜热性,给了山萸肉温性,给了白芍酸味,给了*连苦味。
有人要说,五味子不是酸、苦、甘、辛、咸都有吗?但这种情形较少而且,五味都具备了,它在四气上必有所偏。
实际上,不是天地偏心,是因为,这些药物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们的物性。
或者可以讲,这些中药的物性偏性,反应了它们生长所处的天地环境。
这个天地环境,既有天时(时间)因素,也有地理因素。
很多药,比如很多植物药,它是春天生,秋天就枯了,还有的药冬至时发芽,到夏至的时候就枯死了,一年四季它都没有走完;
我称之为:因天时不全而偏。
有的药只能生在南方,有的药只能长在北方,东西南北都没有走遍。
我称之为:地气不全而偏。
天时地气皆全者,人类也。
只有人是天地之灵,得天地赋予之大全。
其实就是人类,也是根据不同的天地环境,种族而不同。
人的寿命是很长的,他要历经许多个春夏秋冬;人的适应性也强,可以东南西北到处跑,所以人身上是四气五味都有,禀赋很全。
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成为人,跟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咱们千万不要说,人也是动物。人有动物的一部分属性,但人绝不是动物。
把人等同于动物,是居心叵测的理论。
详见拙文《进化论,是一个世纪谎言》
进化论,是一个世纪谎言
进化论是一个世纪谎言(下)
一方水土生养一方人,这句话其实蕴含着天道至理。
其实,不仅仅是草药植物,人类也是一样。
地理位置不同,产生的人类种族也不同。
华夏神州的地理位置,是得天独厚的的。
看看世界地图就明白了。
《山海经》这本书,如果读懂了,就会明白,其实,我们的华夏先祖先圣,在几千年以前,就走遍了世界。
《山海经》,可以算是上古旅游志。
中国人的“中”字,意义深刻,神州,就“居中”。
中,不仅中间的意思,主要是中心,中枢的意思。
跟天地之间的植物、动物、矿物一样,人类也是得不同气而生。
有的人类种族得和气而生,例如华夏民族;
有的则是得天地之偏气所生,例如某些民族。
其实,这个不是我自己主观讲的,而是客观事实。
看看外表体征就明白了。
黑人的外在体征,就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绝大的因果关系。
东非、南非与北非的黑人,外表体征,同样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是地理位置不同,地气不同所致。
中国人,都习惯喝热水,吃烹调过的熟食。因为,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是中性体质。
而有些外国人,则喜欢冷饮冷食,这与他们本身的先天身体有关,他们都是内热体质。看他们身上的汗毛就明白了,都是一根根行走的散热器嘛。
中医高明的地方,就是利用同等维度文明来弥合不足。
说得流俗一点,中医用自然之物,西医用人造之物。
自然之物比人造之物,高一个文明维度。
老鹰比飞机高一个维度。
在中医的临床中,如果人体过于寒,就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吸它;如果身体过于热,那么就要用凉药来凉它,甚至要用寒药去它的大热。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个道理,源自《道德经》里所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三
如何学习运行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药性呢?
五味作用,主要是:辛散,咸软,酸收,甘缓,苦燥。气味也有厚薄之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味薄则通,味厚则泄。”这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流俗降维解读呢,有点类似于数学里的定理、公理一样,记住就可。
中药的高妙,不仅仅是四气五味,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属性需要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古人说“仰观俯察”,仰观是在观天,俯察是在察地。
所谓自然属性,就是中药除了偏性以外与天道相合的整体属性。
下面以几味中药为例,来说明不同药的自然属性。
下面的几个例子,都来自我的一个名字叫黑豆的朋友。这个朋友对中药的物性理解比较深刻。
(1)麻*与葱管
比如麻*,从四气五味上讲,它是一味辛温的药。
气温味辛。辛,就能散邪;温,就能散寒。
这就具备发汗的作用了。
但辛温的药有很多,为什么麻*发汗的作用比较大?
这是因为麻*又有它独有的特征,我们看它的形状:麻*是一种绿色的,细管状,中间空,有节的草。中间空,就能通气,能通毛孔。很细,它就能开细孔,也就是开毛孔。
我们再想,气味辛温,同时又中空的还有什么?
还有葱啊。
但葱管比麻*要粗一些。
这意味着葱也能发汗,但葱发汗的力度比麻*要弱一些。
因为它粗,并且葱管的粗细更接近鼻孔,所以它对毛孔的作用比较小,而对鼻孔的作用相对大些。
所以,风寒感冒的鼻塞,经常用葱豉汤,喝下去后,微微出点汗,鼻子马上就通了。葱豉汤的组成非常简单,而且是厨房常备一一小葱和豆豉,都不用跑药店了。
(2)蝉蜕。
古人云:观鸣蝉则知蝉妙用。
蝉蜕,就是知了蜕下来的那层皮。
书中讲,它气味甘寒,能散风热。
它为什么会寒?因为长在土里。我们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其中讲蝉,“四年地下的苦功,换来四个月枝头上的歌唱。”蝉的幼虫,至少要在土里生存四年。
土里,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也不会太热,温度比较均衡,土是平性的,能容纳万物。火性再大的东西,到了土里,时间久了,火性就去掉了。
很多用火制过的药,如炒白术、炒苍术,炒完以后,要把它摊在地上,至少要推一个晚上。因为你炒过了,有火性了,如果不经处理,直接使用,火热之性就能伤人。推在地上,就是用土来收掉火性。
蝉生存在土里时间长,也就被收掉了火性,所以它是偏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味寒凉的药。
为什么会甘呢?也是因为它在土里,土味就是甘的,它与土同气相求,也跟着味甘。
为什么它又能散呢?因为它是动物的皮,皮在表,在表就主透散人体在表之邪。
它能散风热,还能透疹,疹子也是邪在体表啊。
所以从这些自然属性上,我们就可以联想出这味药的气味、作用。
蝉蜕还能干嘛?
它还能退翳障,人年龄大了,会感觉眼睛模糊了,这往往是有翳障。治疗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方中再加一味蝉蜕,效果会非常好。
为什么呢?
蝉是蜕皮的,蝉蜕下的皮又能使人体眼晴上的那一层翳障像蝉蜕皮那样蜕掉,重新拥有明亮的大眼睛。
蝉蜕还可以治疗皮肤病。皮肤病当然也要证论治,在疗程的中后期,往往方中加一味蝉蜕,其意也就是使身上这一层皮肤病能够像蝉蜕皮一样蜕掉,甩开。
这种高明的用药方法,很多人感觉神乎其神,不科学,毫无道理。
实际上,西方的科学教徒,有个特点,特别痴迷于“可表述”。
他们这种非黑即白的生物,对不能表述,不可量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这个世界,当然是可以表述的,但是,很多超出我们文明维度的东西,无法用我们构筑的知识结构去表述,去量化。
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相反,科学是有边界的。
科学对复杂性与偶然性无能为力。
科学只能对特定的世界轴线上的相对固化的东西进行量化表述。
超出人类固有建模的东西,科学也是无能为力。
表述这个世界,除了用科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另外的方法。
这些方法,从另外的维度,针对另一个文明视角,往往更让人容易理解。
取类比象,就是中医中独有的描述方法。
这种方法,有点诗意,但更具有针对性,表达更符合这个世界的本质。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二维的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的维度非常高,仅仅用科学构筑的物理模型,不可能全然模拟。
科学,是物理学的衍生偏,而物理学则不过是数学的衍生品。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发明罢了,绝对不是发现。
继续说蝉。
蝉在夏天叫得很欢,声音很大。所以,嗓子哑了可以用蝉蜕,它能亮嗓子。
在给很多歌唱家、教师开方子的时候,可以加一味蝉蜕,他说话的声音会特别脆,特别亮。
如果嗓子沙哑了,咱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蝉蜕,效果也会非常好。
小孩子晚上老哭,声音还非常大,吵得四邻不安,这不也跟知了似的吗?要治这个,当然也要弄清原因,是寒还是热,是有食积还是受过惊吓,不论何种原因所致小儿夜啼不安,方中均可加蝉蜕以镇静安神。
嗓子哑了的,蝉蜕可以使其洪亮;
小儿夜啼,嗓子很洪亮,蝉蜕又可以来抑制。
一种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两方面作用。这些都是古人在观察蝉蜕的性质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悬乎,但实际上历代的医家都在这么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屡用屡效,大家才津津乐道;如果屡用无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了。
现在我们的《中药学)教材并不用这种最高的思维来讲中药,仅仅是讲它的气味、归经、主治,列一大通。跟数学公式一样,把治病搞成了算数学题,毕业后,明明是给人治病的,却跟个修理电脑的似的。
(3)再举一个例子:朱砂。
朱砂这个东西,在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相传道士画符,就是用朱砂。
朱砂色赤,红入心,赏心悦目,现在高档印泥,多用天然朱砂做。
朱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密度大。
我们要是买一斤朱砂,会发现只有一点点,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
重,就能往下镇压。入心且能重镇,所以它镇静安神,小到失眠,大到精神病,都可以用到它。
当然,如果不是非常难治的失眠,请不要用朱砂,一般用磁石就行了。
磁石就是吸铁石,也是重镇的,而且磁石吸铁,能收敛人失散的元神。
如果是那种久治不愈的失眠,咱们可以用一点朱砂,最好不要直接用朱砂,用朱茯神或朱茯苓就行了,也就是用朱砂染过的茯苓或茯神,红色的。
精神病中的狂证,在辨证用药中,可以加一点朱砂来使之镇静。
此外,朱砂还能镇宅、辟邪,也是通过它的重镇的作用。
有的小孩晚上梦多,甚至做恶梦,总是从梦中吓醒,可以用一些朱砂放到枕头里,虽然没有服用,但仍有用。
《神农本草经》说,朱砂“久服通神明,轻身不老",这个服,并非内服,是佩戴的意思。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朱砂入心且能重镇,吃多了自然有害。
心火属阳,一旦被它镇压下去,人就容易傻呆萎靡,用我们当地方言说就是犯了“朱砂孬”。孬,就是有点傻。吃多了朱砂,人会变得有点傻,发起脾气又会很倔。
脾气倔,就是火水未济的表征。
简单总结一下。
物有其性,性有其用。用药其实就是在体察万物,在利用万物的物性,这个物性包括偏性与自然属性。
中国人讲的物性物理,跟西方的物理是不ー样的,中国的物理,其实,就是“道”理。
——天道之理。
内涵更广,也更深奥,更灵动,中医的用药必须上升到这个高度。仅仅知道某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跟什么配伍,治什么病,这也未免太机械、太初级了,完全就是一个修电脑的,没有上升到仰观俯察、穷究天道物理的高度。
我们学中医,一开始就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方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上面我们举了三个例子,来看一味药的功效。表面上这是一个很诗意、很生动形象的理解,它是通过联想、让你把这些药的性质全部掌握。如果是干巴巴地讲蝉蜕能止小儿夜啼,能够亮嗓子,还能够退疹,还能够退眼晴上的那一层翳障,还能治皮肤病,一个一个地去背,这就太机械了。毕竟,给人治病,不是修理电视剧,也不是修车。
这种联想方法,即“取类比象”。西方人一般理解为:基因决定性状。实际上比较浅薄,实际上,是天地这个环境产生了这种基因,然后才有了这个性状。
所以,西方人理解问题,喜欢倒因为果。
如果更深一层去理解,本质上其实就是用“天人同构、文明嵌套”的思维去理解中药的物性。
这就是我为何讲,中医的入门书籍是《道德经》《*帝阴符经》与《*帝内经》的原因。
往期回顾:
深度揭秘:中医沦落史
中医与中药
:向阳花的凋落—赤脚医生消亡史
大揭秘:现代人喜欢西医,讨厌中医的六大理由
深度揭秘:西药的本质是劫剂,西医的本质是劫财。
黑死病—欧洲人讳莫如深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