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药防疫简史面对疫病从古至今我们从未畏
TUhjnbcbe - 2020/11/26 15:37:00

引言:本文为詹志来博士在其高中母校金华一中组织的海外学子抗击新冠肺炎专题系列讲座上的录音整理稿,其中对于我国古代防疫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疫病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居家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于中西医两种不同思维角度做了比较,颇有启发。詹博士从事中药化学相关工作,同时也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因其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因此同时对现代药物的研发思路流程也较为熟悉,对于现代研究模式下的化学成分与传统思维下的用药之间的关系做了诸多有益的思考,本文就是其思考的一次体现,相信对大家理解中西医不同角度看问题方面会有很好的启发。有鉴于此,征得同意后,特将其录音整理成稿,供大家参考。

詹志来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鉴定与评价研究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特产分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尊敬的各位海外校友,根据母校领导的安排,由我给大家讲解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知识,供大家参考,也十分感谢母校给予我难得的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我今天讲的主要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块是我国历史上对于疫病的认识,通过我国历史上一些防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给我们做一个借鉴;第二块来谈一谈我们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侧重于中医药的方法;第三块是居家,很多校友可能会用到中成药,那么我想在这个地方简单介绍一下关于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古代对于疫病的认识。首先说这个“疫”,在甲骨文里通的是劳役的役,徭役的役,奴役的役,这个“役”大家可以从甲骨文当中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拿着相应的器具或者木棒去驱打,那么这个是徭役的意思,在《瘟疫论?正名》里头就是说疫病的“疫”字实际早期用的就是这个“役”,什么意思?“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也就是说很多人都得了相同的类似的症状,像徭役一般,所以叫做役,后来改成了病字旁。那么古人也知道它和季节时间有关系,所以时气、时疫就是讲的它的时间节点感时时行,相当于今天说的流行。所以时行戾气,古人说的戾气就是虽然肉眼或者说不能够仔细的观察,以到当时的科技条件看不到的病原微生物,但却能够感知到这种非常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所以,把它总结叫做厉气,那么可见古人对于疫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在《瘟疫论》里头也提到了,“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所以当时已经非常清晰的观察到了疫病的一些特点,那么这个字到了后来就加了一张床,实际上是得病的人,有点像发热、出汗的症状,躺在病床上,那么最后演变成我们今天这个疫字。在隋朝的曹元方《诸病源候论》当中,也提到了,“并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厉之气,故云疫疠病”,所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并且观察到,它和气候变化有非常大的密切关系。总结古代对于疫病病因的认识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气候的异常,大家可以看《礼记》,公元前多年到公元前年,这个时间节点已经非常清晰了,比如说“孟春行夏令”,本来是春季,但是却到了夏季的季令,这个时候出现了有些情况,那么行秋令就是春天,不应该出现秋天的气候特点,反而出现了秋天气候特点。“其民大疫”,说明气候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疾病的流行,那么同样“季春行冬令”,“仲夏行秋令”,都是可以观察到,当时已经总结了观察气候异常变化带来的疫病。在《墨子》当中也说了,“若天降寒热不解,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实际上是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影响进而导致了疫病的发生,在《春秋繁露》当中也是提到了,“寒暑失序,而民疾疫”,这个显然,古代就是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异常,导致流行病的爆发,那么这次我们武汉的疫病实际也和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后面我会讲。第二是古人已经明显的观察到了动物能够传播疫病,比如说《山海经》这本书时间也非常早了,一般都认为是秦汉时期的著作,甚至更早,那么这个书里就提到好几个奇怪的动物,多数是飞禽,禽就是能够飞的,兽就是哺乳类动物。那么鸟当中他就提到了一个很怪的,它长得像猫头鹰,但是却长了一个猪的尾巴,而且是一只脚,所以这个鸟,也许是个神话当中的鸟。同时提到很多动物,看到这些动物的时候其国大疫,可见古人已经观察到很多动物能够传染流行性疾病,能够携带,细菌病毒之类,所以这个观察是非常清晰的。那么再看病虫害饥荒,如《史记》当中,《秦始皇本纪》就提到了蝗虫从东方来,“蔽天”,非常严重的蝗虫害。“天下疫”,由于蝗虫导致饥荒,进而导致传染性疾病爆发。同样在《汉书》当中也记载了,“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就山东一带非常严重,“民流亡”,当时还组织民众进行捕捉蝗虫。“民疾疫者,舍空邸第”,当时就腾开了空的、不用废弃的或者旧的房子拿来治病,和医院,几乎是一回事,而且对于这些病死的家属,进行适宜的,给予适当的安抚费用。那么再看“水旱螟虫,民人饥疫”,当时就由于饥荒引发了社会不安,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所以这个时候就观察到了关于大的一些病虫灾害,引发的流行性疾病。再一个就是战乱,在《汉书》当中就提到了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战争导致的饥荒,严重到了人相互食的地步,天下户口减半,可见当时的流行病,也是相当的严重。《后汉书》马援列传,马援是个大将*,征到南边,平定过今天的越南这些地区,那么*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死了一半”,这个情况和当年美国在越南战争,由于疟疾引发的伤亡,和这个情况是非常雷同的。再看东汉《金匮要略》里提到不洁饮食,“食之令病洞下”,吃了不洁的饮食,导致洞下。“疫死牛肉”,说明这个是吃了由于得了病菌的牛肉之后导致令人得病,“不可食之”,所以古人已经观察了不洁饮食的问题,归结起来说,历代对于疫病的认识是非常全面的,包括气候的异常,包括饥荒,饥荒里又可以分为虫害、水涝、旱灾等等。传染包括动物的传染、从口鼻而入的、食物的传染等等,战争就不用说了。所以,从这几点看归结起来,由于饥荒引发的整个身体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这样就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免疫力低下,这是引发被感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因。此外,情绪的变化,战争饥荒恐慌带来的情绪变化,生存环境,刚才已经说了不洁饮食等等这几个方面。关于疫病的防治的思想,早在我们中医奠基之作《*帝内经》(这本书实际上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在西汉之前流通的若干种古籍的汇总),那么《*帝内经》里头就关于提到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怎么避免它呢?就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非常有名,很多谈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尤其在预防方面,往往引了这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是身体自身免疫系统,对外感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所以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当时就知道,要避其毒气,非常关键。所以,古人已经知道了,关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所以防护是最关键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前面两位学长已经讲的非常多关于防护的方法,比如说口罩的防护,洗手、少外出、少接触非常重要,另外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相当的重要。关于隔离,总结一下古代关于疫病防治的一些方法,一个是“隔离”,比如说秦汉出土的竹简当中就提到了,当时就有专门的传染病防治所,叫疠所。另一个是逃离,古人已经知道了鼠灾的时候,就相当于今天的鼠疫的时候,“逃离竭其力奔数十里,或可免”,所以说明当时已经知道了离得越远越好,逃离是一个方法。“消毒水源”,预防瘟疫法,用贯众、降香、朱砂、雄*浸水缸内饮之,当时就知道用这些,像贯众,我们今天就认为它里头具有一些能够抑制细菌病毒类的成分,有些像多酚类的等等,那么这里就知道水源的污染对于疾病的厉害。“净化空气”,古人就采用烧苍术,因为苍术当中有很多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燃烧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个烟气,相当于一个气溶胶,达到这个作用,那么古人就知道了,净化空气药物。古人用雄*,雄*研末进行水调涂于鼻孔当中,雄*其实里主要是四硫化四砷,这个成分它有很强的抑菌作用。“调节情绪”,家中传染,有人得病,这个就知道了一家相互传染,就情绪受到影响,气馁,感其病气从口鼻而入。“衣物消毒”,当时就知道通过衣物沾染容易传播,所以就将病人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增强免疫”,当时就知道了避疫之法,惟在节欲、节劳,仍勿忍饥,以受其气,提到了增强免疫力的方法。“接种疫苗”,中国古代发现天花接种,用天花的患者的结痂,通过鼻腔吹进去之后,人为的接种,这个方法后来被西方改为更安全的牛痘接种法,但是最早我国自宋代以来就有这个方法,明代就非常清晰了,清代的皇家就多数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接种,因此我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有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关于中医药的治疗方面,我简单做个介绍。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伤寒论》的序论当中提到的几段话,“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什么意思?就是平时不曾留心于医药,当得了病才知道很厉害,才去屈尊求助于他人,徒为啼泣,痛夫!所以就提到了当时这个情况,而且张仲景还将当时的整个家族遇到传染病的情况做了一个交代,大家可以看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说明当时传染病非常严重,因此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有了伤寒的这本书。同时在序里提到了“天有暴寒,皆为时行寒疫也”,这次武汉的疫情,在中医学里也属于寒疫。武汉是三镇合一,武昌、汉口、汉阳叫做武汉三镇,水非常的多,湖北是个多水、多湖、多江河的一个省,所以武汉在冬天的时候是非常湿冷的。张仲景总结了大量关于传染病防治的变化,总结出一套防治的办法,现在中医称之为六经辨证,这些病名实际是和古代天文学说有关系,本质看都是将人的疾病分成不同的阶段,宏观的观察人体疾病的外在表现,宏观的总结它的变化过程,分成6大个阶段,可以这么理解,那么其中最早期一般的外感和传染性疾病早期多数属于太阳病这个阶段。这里介绍一张处方,就是麻杏石甘汤,这张方子是本次治疗疫病最常用的一张处方,这张处方就出于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当中的麻*类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的清肺排毒汤,也是麻杏石甘汤为基础,里头还有五苓散,当然还有柴胡剂,多数处方都是出于伤寒论这本书,今天由于时间原因我不能展开讲伤寒论。应该说,我国古代防治传染性疾病,从汉代开始总结,不断的往前推进,从来就没有固步自封,及时的在吸取更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比如说东晋葛洪写了一本书叫《肘后备疾方》,《肘后备疾方》当中关于疟疾,就有52个方子,其中就有非常有名的青蒿,所以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老师从这本书里得到灵感,降低提取时的沸点,用乙醚进行提取,这个发现了青蒿素。目前对于疟疾的治疗,应该来说是属于特效药了。那么宋代,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到了明代就形成了专门的中医传染病学的专著,即吴又可的《瘟疫论》,到了清代就在这个基础上,拓宽而形成了温病学学说体系,所以呢,我们整个中医,应该来说是疫病当中得到成长,中医学就是一部中医抗疫的历史。我们再谈一下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路和方法,这个地方就涉及到中西医学的比较问题,那么中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角度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呢?它和现代医学有完全不一样的思路。首先来看一下,古代的医家通过大量的观察,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得病之后,受到当时的科技条件所限,对于病原微生物的观察,没有办法深入,微观的物质看不清楚,那么只能通过宏观来总结。所以,中医学就走向了用宏观总结这套思路上去,那么比如说一个人感冒了,多数人表现出发热,咳嗽,喷嚏等等一系列症状,但是对于背后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还是其他各种病原微生物,古人也许不清楚,但是作用于人体发病后的整体现象是观察的十分的细致,古人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病原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后的症状具有类似性,所以它就将这些相同的症状,进行分类的管理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收集一些体征,包括脉象,舌苔。舌苔我这个地方要岔开讲一下,因为舌体分布着大量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所以它非常能够灵敏的反应我们机体的一些血流动力的变化,由于舌苔又和消化道菌群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这个地方又可以反映很多体内环境的变化,因此古人就将这些观察到的症状,和能够收集来的一些信息,综合加以总结分类,并借用当时古代天文历法中的一些知识加以提炼形成体系,实际这些知识的,是当时作为观察世界一切像现象事物的方法论,比如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两个学说早期都是从天文而来,大家仔细看到阴阳图,就是我们日出日落,整个太阳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周期,通过日影的观察,古人是非常细致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古代的天文学说。金木水火土实际早期也是和天上的,5颗肉眼所能观察到行星的运动变化有关系,当然后来也和盖天学说当中5方有关系,不管怎么样这些思路和方法是当时作为分析事物现象的一切通用性的方法,用观察到这些现象,借用这些理论加以总结,并且对接了当时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这样有了一个对接,就形成了中医学,这样一套医学体系。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举几个例子,一个是麻*,在中药当中用的最多药之一了,这次新冠用的中成药几乎都有麻*的身影,麻*在中医中用的历史是相当悠久了,至少有两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在西北地区,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在新疆出土沙漠里头埋藏的干尸,已经发现当时有一些民族喜欢用麻*,木乃伊边上就有放着很多麻*草,可见麻*被人类的利用是十分的悠久了。咱们祖先早就发现他吃了麻*之后能够出汗,能够使得机体的外部一些症状得以缓解,所以中医把它叫做解表药,所谓的表就是指他身体受外来病邪所作用的部位区域,比较体表的所感知到的症状,能够解表就是解决体表的这些症状或者定位,这些药物叫做解表药,那么对应的症状就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比如说怕冷发热,这些症状,这样就建立了对应的关系,虽然他并不清楚里头内在的化学成分,但是他却找到了这样一套对应的关系,并且用了这套关系总结出来叫做发散风寒,因此只要你得了风寒表实证,也就是说当你出现了,外感怕冷,发热,等等这一系列症状,你用这个药去用它就能够得到缓解,这样就建立了一套联系,这样的总结名称叫做风寒表实证,取了这么一个名字,相当于概括性的总结。那么对应凡是能够解决这类的药物,就叫发散风寒药,它有这样的药理功效,就称之为辛温解表,这是传统的认知。那么对接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里面主要含有麻*碱和伪麻*碱。麻*碱,大家会经常听到冰毒,冰毒就是麻*碱苯环邻位碳上的羟基被去氧脱掉,脱氧的麻*碱就是冰毒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去药店买感冒药不允许买多,中医开麻*也不允许开多,原因就是由于麻*碱的问题,那么我们国家很早就开始麻*碱的药理研究,其实这个化合物从麻*当中被分离得到,它的时间是非常悠久的,年,日本的长井长义就已经从麻*当中分离,得到了纯体化合物,只是当时还不完全清晰它的药理作用。我国药理学的拓荒者,可以说是泰斗了,陈克恢先生,他年到25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当助理教授的时候,就开始了中药药理的研究,他是最早对麻*碱进行研究的。我本人也是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毕业。麻*具有拟肾上腺素样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伪麻*碱大家都很熟悉新康泰克,很多人鼻塞非常严重就吃新康泰克,里头就是伪麻*碱,伪麻*碱具有缩血管的作用,所以有些通鼻腔的制剂,比如说呋麻滴鼻液里头也是这个东西,一滴就是收血管了,另外,肾上腺素作用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心率加快,出汗等等,和古人观察到的实质是一样的,所以从这点看,古人利用天然药物拿来治病,是非常久的历史,而且观察是非常深入的,只是由于苦于当时的科技条件,不能进行非常细微的深入微观观察,只能用宏观的方法加以总结,但这样恰恰也是它的优点,比如说这一对化合物,实际它的药理活性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而且麻*当中的麻*碱类化合物,也不止这么一两个,是很多结构母核相同而取代基团不同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在一起,没有单体化合物的耐药性强,而且它的作用更宽泛,因此它有它的特点。再举一个例子,就是附子,附子在这次危重病人抢救当中用的比较多,那么我简单介绍一下附子,大家可能听说过关于附子的这个故事,说关羽中毒箭而"刮骨治毒",这个毒箭当时就是用的乌头属的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它对心肌的毒性比较大,那么它的毒汁,抹在箭头上,古人拿来捕猎,附子巧妙的被人加以利用,正是由于它很强的生物活性,所以古人就开始利用它了,早期就发现这个东西毒性太大,怎么办?就母核上有个乙酰基,另一个地方有个苯甲酰基,这两个基团,发现用热处理之后就容易降解,降解之后生成的这类,没有酯键的或者酯键量下降的,含量下降或者比例减低的这类,它就非常好的强心的作用,并且毒性不是很大,所以古人用附子的经验,非常值得今天去思考。古人发现吃了附子之后,有个非常大的体会,就是身上暖和,实际上是促进了心肌功能,加快了机体的代谢,因此古人就总结它叫做回阳救逆,对应的是什么病症呢,就是身上怕冷,非常明显的精神萎靡怕冷,吃了附子之后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对应的关系就是能够治疗阳气虚损之类病,中医叫做回阳救逆,能够起到温肾补阳作用,对应的现代医学就是生物碱类,因此我想中医学运用天然产物这套思路和方法,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总结而言就是机体受到各种各样病原微生物,乃至于其他致病因素,最终呈现出来的宏观机体表现,加以收集整理分类,这就是中医的症候,用古代的哲学思辨方法,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天然,药物的运用经验以及疾病,对应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就是中医的理论体系,那么对应的就是来指导天然产物,如何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这就是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现代医学,实际上对于微观的观察,最早应该来说,自从光学显微镜发明以来,才对细胞逐步有了深入的认知,至于我们DNA链,对于基因的认识,那就要到一九五几年的历史,非常晚了,现代药物的研发思路。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刚才已经介绍了,中西医两套思路是不一样的,现代医学的方法就是,要找到这个疾病对相应的发病原因,原因找到基础上,对靶点进行明确,有了这个靶点才去设计相应的化合物,有了这个化合物才去拿来做药物的筛选,并且去逐步验证它的动物水平的临床功效,这就是现代药物的研发思路,但是问题在于很多疾病,它的靶点是不清晰的,你比如说现在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很多系统性的疾病,比如说风湿免疫类疾病,它的作用机制根本就不十分清楚,它的病因根本就不十分明白,那么这种情况下,现代药物的研发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是属于没有特效药或者药物只能解决一些症状,却不能根本上解决,这是目前化药的一套思路。而中医的思路则是反的,它是先去尝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在寻找食物当中进行大量的总结,我们归结为神农尝百草,这是中医奉神农为我们祖先,因为他发明了火,所以别名又叫炎帝,炎*子孙。我们都说是它在寻找食物,当中发现药物的功效,动植物就天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这些作用加以总结,就形成了我们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它是先有效,对于有效背后的原因,有的不太清楚,对于这两套医学应该是各有利弊,各有所长。举个最简单例子就是一条马路,如果堵了是一个点堵的,那个好解决,我帮这个堵点给它解除,这条马路就恢复了,原有的应有的交通,但是问题是有的时候并不那么简单,可能不是一块石头堵路的问题,可能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四面八八方都有问题。你这个时候你不能挪一辆车,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往往现在很多内科疑难,杂病都是这样的现象,在研发药物的时候,如果都是单一点这样我们就好办了,恰恰问题是大量的疾病都不是单一点。再介绍一下新冠病毒的情况,新型冠状病毒它是冠状病毒家族的,这个病毒外面是一圈蛋白,中间是它的RNA。中间是一些遗传物质,外面是它识别,侵染宿主的部位,比如说s蛋白在病毒表面这层蛋白的顶上,像个凸起的刺,一个球的刺一样,那么这个s蛋白又有很多区域,其中s1/s2这些区域就是它最重要的一些功能性区域,这些功能性区域所表达的蛋白,应该来说很容易和ACE2受体去结合,这样病毒就牢牢的附着在了宿主的细胞上,并且打开了它的通道,相当于把国门打开,帮它的遗传物质源源不断的送到细胞内,再利用人的细胞内的物质,在细胞内进行大量的繁殖,最后再破壳而出,进一步去侵扰其他细胞这么一个过程。现在我们研发药物的思路,就是要针对这些特殊的一些靶点,找到它对应的靶点来设计药物,但是这条路并不是那么简单,时间是比较漫长的。并且,大部分这类药物是核苷类药物,相应的肝肾毒性也比较大,大家再看一下它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很明显。大家都从各种媒体已经看到了,它最重要的侵犯器官是肺脏,肺感染后很快就出现明显的磨玻璃一样阴影,甚至大片云状的散在甚至最后整个肺都白了,叫大白肺。症状早期既潜伏期实际并不明显,进而出现了咳嗽、怕冷、发热等,明显的加重的时候,最明显的症状是乏力和气促,尤其气促就是憋喘非常严重,到最后气都喘不过来,一动气就吸不进来了,说明肺泡的换气的功能已经大量受损,没有办法正常的肺气交换了,气促也是重症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测血氧饱和度时就大幅度下降,所以我们现代医学主要是给予吸氧,增加它肺气的氧气的通气量。经过对于尸体解剖,大家可以看到整个肺脏就基本上坏死了,非常严重,这样的肺基本上就失去它应有的功能了。总结来说,新冠肺炎的病毒的作用机制,它首先是病毒层面的。我刚才说了s蛋白主要是这个片区,它和细胞ACE2受体去结合,这样就把他体内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在细胞内大量复制,那么这个时候并我们人体并不是坐以待毙,就引发了机体免疫,就开始大量的免疫杀伤,包括体液细胞免疫,就全部部队集结,并到肺脏来进行大的战斗,大量的炮弹,枪林弹雨瞬间而下,不但把病毒杀死了,自身的细胞大量受损,所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弥漫性的肺细胞损伤。实际就是所谓的炎症风暴,高度促炎性的物质大量分泌。这些炎性物质趋同到这些部位来,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炎症因子的聚集,引发了大量的细胞受损,不但是肺脏的细胞受损,临近的心肌以及重症的病人远距离的肝脏、肾脏全部受损,因此最后是呼吸衰竭,全身系统性受损而亡。当然向好归转的就逐步好转,这就是它整个发病过程内在机制一个简单介绍。从宏观来看,早期就是肺功能受损,表现出来咳嗽,进而出现了气促乏力,从理化指标当中就是血氧饱和度下降,各种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影响到了肺泡的氧气交换功能,最后身体两条路,要么就是康复了,要么就是加重。现代医学对应而言,治疗方法就是一个是抗病毒药,对于病毒早期用抗病毒药是有效的,但是到了一旦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免疫过激状态的时候,如果再用抗病毒药,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还要加重,因为这类核苷药物对肝肾的受损是比较严重的。本来冠状病毒对于肝肾功能的影响就比较大,再加上药物所致双重的影响,很多病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不知道大家看最近报道没有,医院的有几个大夫被抢救过来,大家可以看新闻报道,整个脸都是黑的,这个黑很可能就是药物的毒副作用,由于肝肾功能的受损引发的一些症状。我刚才说了早期抗病毒还是有必要的,到了末期抗病毒药物到底在对于危重症有没有疗效是很难评价的,那么除了这个病毒以外,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大幅度下降,因此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就用抗细菌药物联合应用,就是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这是一波药。第二波刚才说了,由于免疫过激,大量部队纠结,我要把它这个程度给它降低下来怎么办?就要用免疫抑制的药,比如说最常用的就是激素,当然还有一些单抗,那么激素是最通用的,激素早期使用或者说是大量使用,也有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一次吸取了上次非典的经验教训,激素使用非常慎重,但是有的阶段还是必须得用,这是激素的情况,另外就是磷酸氯喹,实际是一个治疗疟疾的药,但它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所以现在很多风免类疾病也用氯喹,这类药物实际大家也可能知道,它的过量致死剂量也是很接近,所以要运用起来也是要十分的小心,因此自己在家最好不能乱用,现在主体的方法是支持疗法,就是当缺氧的给氧,当肺脏的功能已经非常严重受损了,就用无创或者有创的呼吸机来替代,严重的全身败毒血症,就用血透或者氧合膜等等这些方法,急救的时候就上肾上腺素了,就是现代西医现代医学治疗整个新冠的主体思路和方法,那么具体可以看国家卫键委所发布的最新一版7版的方案。那么谈一谈中医,刚才说了我们古代医学家对于病毒的认知是非常清楚,只是苦于当时科技条件,不能对病原体做深入的研究,但是病原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对于人体作用的表现却是有限的,所以它对这些宏观症状加以总结。此外病毒在不断的变异,实际上,它比你变得更快,对吧?那么宏观来说,刚才已经说过咳嗽、发热、气促、乏力等等这些症状,结合脉象、舌苔等体征,总结成一个阶段,就是中医学当中的湿邪困阻,郁久化热,比如说这些舌苔大家都可以看到比较厚的,有一些泛*,中医看到这种舌苔很多认为是湿邪,也有认为是化热。当然*不一定纯粹是热,总归来说和湿是非常密切联系的。这是中医学概括多种病原微生物作用于机体之后的一种症状群的一种表现,这种症状群表现来说就是缠绵不愈。好比是这件衣服或者厚的被褥被水打湿了,晒不干,它很难去。这种特点来表述我们疾病的特点,就是迁延难愈,这种症状中医就叫做湿邪困阻,湿邪困阻容易伤阴伤阳。对于人体的一些免疫系统受损,也观察到了中医所说的脾阳不振,和现代医学讲的肠胃道反应雷同。这种症状群对应一整套药物,像这些方子都是有多年的用药历史,这次清肺排毒汤主要就是刚才说的这4张,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当中的经典名方,可见中医用药历史是相当的悠久,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证,所以很多人说中医没有循证医学,其实不对,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药,说经不起严格的临床评价,实际大家没有上过临床,我们今天做药理实验的一般来说是选取几组造模的动物,这几组动物有用阳性对照药的,有空白对照的。每一组动物的基础状态是非常雷同的,这种情况你去比这个药物是好比的,但是实际的真实的人的病例却不像实验小鼠这么稳定,每个人五花八门,所以中医这套辨证论治的灵活对待个体,反而我感觉更加科学,更加尊重实际。常用的中成药应该来说大家最熟悉,我看我国给海外的学子发的都是莲花清瘟胶囊。莲花清瘟这张方子刚才说了,也是伤寒论当中一张经方,麻杏石甘汤,再加上一个银翘散,这两张方子组方加减,并且加了一些其他的药物组成的,对于早期还是效果不错的,当然这个里头有轻微通腑的药,因此如果大便非常稀的朋友,最好药的剂量不能太大,如果是大便异常的,有肠胃道反应,就结合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丸这张方子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方子,距今也有余年的历史了,这张方子用了多年,至今是临床上用于肠胃型外感最常用的处方,临床疗效是十分确切。那么到了比较危重的阶段,口服困难了,而且有败血症的时候,用的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那么血必净是清代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减的而来,对于危重病人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此外预防方主要是宋元时期的,一说是我们金华老乡朱丹溪所创,实际关于出处说法比较多,它这张方子就三味药,*芪、白术、防风,叫玉屏风,对于免疫力低下,我们临床是非常常用。那么另外还有一张方子,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这张方子在本次湿邪困阻用的是最多,里头槟榔、厚朴、草果,有些是药食同源,比如说草果,我们在炖肉炖汤当中都比较常用。槟榔更不用说了,我们很多台湾、东南亚地区人喜欢嚼槟榔,但是我们这里用的槟榔是其中的种子,嚼的槟榔类似于中医说的大腹皮。中国中医科学院最早组建了国家中医医疗队,由我们科学院的院长*璐琦院士带队,大年三十就是去了武汉,医院,因为总共去的队员人数也有限,因此分管了42张病床,从刚开始接收病人到*院士回京为止,一共接收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人,其中人住院治愈出院,应该来说效果是很明显的,其中88例是纯中药治疗,这88例没有用过西药,都是用的中成药或者中药注射液,主要的现代支持吸氧,其他没了。中药的疗效是这次是得到了很好的一个展示,以前大家对中医药都有一定的误区。那么同时*院士还边治疗边总结,以麻杏石甘汤和达原饮这两张方子为主,加上玉屏风散,以及一些其他药物,总结出一张化湿败毒汤,这张方子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开始临床试验了,因此我想中医药本次治疗新冠当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我本人十分有幸的参与了相关工作,对前方返回来的数据进行总结,新冠治疗中到底中医药有哪些是优势,大家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到,中药处理组前后变化很明显,淋巴细胞就是我们代表的免疫系统的细胞,吃了中药之后就开始上升,说明中药对于免疫力的提高是非常确切的。另外对于一些炎性指标明显的降低,比如说对于心肌细胞的一些影响,肝脏受损的一些指标大都在明显的下降,免疫系统在明显的上升,所以中医药治疗心冠,它的疗效是非常明确的。最后我简单介绍一下中成药的使用,各位校友在外用这些中成药的时候,哪些是我们可以常备的,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首先如果轻微的咳嗽和发热,可以用疏风解毒胶囊、莲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这是国家历来推荐流行性感冒的常用中成药。那么这几个中成药大家在家可以备一点,早期一出现就可以吃,如果体重比较大,身体比较壮实的,我建议可以适当加量。因为中成药的剂量由于受到药物研发和处方工艺的影响,导致中成药的实际剂量和汤药相比它偏低,但是我也不是让大家盲目的乱加量,但是确实目前的中成药如果不加量,效果不十分明显,所以大家可以从少到多的适当加量,这是关于轻微的咳嗽。如果是普通外感,怎么区分普通的感冒和这次流感,应该来说所有的流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全身症状重,而普通外感全身症状轻,比如说仅仅表现出普通的咳嗽、怕冷、鼻塞、打喷嚏,并没有出现全身肌肉的酸疼、乏力、嗜睡、困倦、胸闷等等,那么这是普通的外感,如果上来就开始明显的发热,全身酸疼,全身乏力,全程乏力,那么像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流感了。再加身边有人得或者这个阶段在,就要适当注意。普通外感感冒清热颗粒效果就很好,但是这个药一定要加量,我自己本人按照说明书来,比如说一天吃两次或者三次,一次吃一包,我往往就是要吃两包,两包的效果就明显比一包药好,甚至有的时候中的时候用三包,里面的药都非常安全,都是非常常用的中药,我自己本人至少用这个方法是还不错,供大家参考。如果仅仅是普通咳嗽,像通宣理肺丸,尤其是痰比较白,不是很*,咽喉不是很痛的,就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橘红止咳丸,也需要加点量。另外如果咽喉肿痛,痰很*的建议,就是鲜竹沥口服液配合也可以用。当然特别严重,也可以考虑用抗生素,对于咳嗽现代化学药并没有特别多的药物,主要是一个针对性的治疗,比如说排痰的像溴已新,氨溴索之类。总体来看,中医对于这块反而优势更明显。此外是有湿热的,什么是湿热,比如说大便排便不爽,排不干净、腹泻等等。这类带有肠胃道症状的,现代医学主要推荐是肠道益生菌,这一块其实远远不如中药来的效果好,如果大便出现湿热,肛门灼烧难受,用葛根芩连片;如果是没有灼烧的,或者灼热的劲不大,就用藿香正气,这两个药家里一定要常备,非常常用。另外免疫力低下,如果容易外感的,容易感冒,容易生病的,我建议平时吃一吃玉屏风,和它非常像的还有一个颗粒就是贞芪扶正颗粒。另外可以联合西药,联合西药就是我说了,病毒感染的时候肯定是抗病毒药物,实际上现在看病毒的药物并不多。另外合并有细菌感染的那就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自己在家是不能乱用,一定是在医生指导下,包括这几类药物实际上都应该在大夫指导下使用。中成药相对来说安全一点,当然大家如果遇到有什么问题。我能给大家解决的可以在群里头问我。最后我讲一下预防,围绕着古人对疫病的认知,围绕着现在我们现在对于疫病的总结,应该来说分成这么几大块,第一块那就是“避其气”,那就显然从汉代都知道了,跑得越远越好,逃得越远越好,避其毒气。所以,我想防护是最重要的戴口罩,洗手,少外出,这三个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关于怎么戴口罩,怎么洗手,前面两个学长,已经讲得很详细,并且有他们的录音和他们的文字整理资料,大家可以做个参考。中医来说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刚才说了,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怎么提高?我想一块是情志的调理,不要恐慌,没有必要害怕,应该来说大部分是轻症,少部分是转为重症,及时干预,应该也没问题。至少我们国内,治疗重症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从容应对,当然危重病人除外另当别论,大部分是身体素质比较差,年龄比较高,合并有多种基础病的还是要注意一点,最好还是说你能够避得开就避,那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可见古人对于情绪的对于疾病,现在也认为情绪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本人在中医妇科诊疗当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女性朋友,由于情绪的变化干扰到内分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常见。所以,大家对于调节情志要注意。另外注意饮食,既然这次疫病最重要是湿邪,辛辣,特别甜腻,含糖量高的食物,最好要少吃,烟酒就不用说了。所以饭菜可口,饮食有节。另外“养正气”怎么养,我想最好的办法就充足睡眠,睡得好,你免疫力才高,而你的身体状态才不错,阴阳才协调,当然运动很重要,因为很多人禁闭在家啊不敢出门,长期久坐久,久躺肯定是不好,所以在家可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像八段锦就不受场地的限制,网上可以找一段视频,这个八段锦非常好,调养正气。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简单的介绍,供各位海外校友参考,祝大家健康平安,谢谢!

文字整理来源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药防疫简史面对疫病从古至今我们从未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