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干眼症从阳虚取,温肾散寒复气化
TUhjnbcbe - 2020/12/1 18:32:00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m.39.net/pf/a_4780759.html

I导读:

干眼症属于眼科常见病,一般常认为肝肾阴虚所致,以知柏地*丸、杞菊地*丸、四物五子丸等方以滋水涵木法治疗,但小编发现临床上也有较多病人并无肝肾阴虚之象,反而表现为一派阳虚之象,但却又眼睛干涩,仅能以玻璃酸钠等滴眼液每日滴润勉强维持,深受其苦。后学习徐书先生著《屡用屡效方》,发现其为干眼症所制麻附生脉饮对于阳虚气化不利的干眼症确有疗效,在此摘录此方,以供读者参考学习。

从临床中观察发现,很多患者表现眼睛的局部证候如畏光、眼睛干涩、视力模糊,同时又见畏寒肢冷、腰酸等全身虚寒的证候,故制麻附生脉饮,温中有润,治疗干眼症有佳效。

麻附生脉饮

麻*3g,附片7g(先煎30分钟),细辛3g,红参10g(郁热重可以生晒参替换),麦门冬10g,五味子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蒺藜10g,密蒙花20g,*芩9g,生甘草6g

干眼症其病机属水寒木郁,无力蒸腾气化,津液不能上达所致。

其病理特点为眼部局部有热,全身有寒之候,治疗可从温肾阳,清郁热,复气化入手,取效甚佳。

干眼症以眼睛干涩无泪、酸痛或刺痛为主要特点,特别是畏光非常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西医目前在治疗上尚无好的办法。干眼症属中医学“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燥证”范畴,其病因为津液亏损,泪液不足。如《诸病源候论·目涩候》中所云:“其液竭者,则目涩。”眼睛之所以能够明察秋毫,乃由五脏六腑精气濡养所致。《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精气充足,精能生血,肝血足,眼则能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若脏腑功能失调,则不能化生精血,肝血亏虚,致使目失精气的充养而影响视物功能。

人体小天地在于气血之周流,气血不到便是病。气血之流通正常与否,在于人体的气化功能正常与否,即水升火降。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即肾中阳气足,水气随之上升,肝得水则生发茂盛,肝血得充,心得水则心火不旺,君火得明,诸脏得安。当人体病理状态下,肾阳衰微,水太寒不能生木而致木郁,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而上炎,故出现眼睛局部有热,而全身则为寒象。

麻*附子细辛汤可温肾散寒,以复气化,使津能承目,为治本;

生脉饮益阴生津清火,从而达到水火既济之效,当归养肝血(活血脉),赤芍、*芩和营清热,为治标。白蒺藜、密蒙花为目疾之专病专药。《本经逢原》载白蒺藜“性升而散,入肝肾经,为治风明目要药”,《本草经疏》云密蒙花“甘以补血,寒以除热,为目疾要药。”全方共奏温阳清热、生津明目之效。

杨某,女,46岁。

年5月19日初诊

现病史:干眼症9月余,不能见光,无眼泪,口干欲饮,口不苦,大便正常,乏力,胃口睡眠尚可,脉右寸弱,(舌淡胖)

辨证:水寒木郁

治法:温阳散寒解郁。

方药:麻附生脉饮加减

麻*3g,附片7g,细辛3g,红参10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蒺藜10g,密蒙花20g,*芩9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10剂

二诊:眼睛症状缓解,口干不苦,大便稀,舌略红苔少,脉右寸弱

方药:*连6g,炮姜10g,生石膏30g,花粉10g,附片10g,甘草10g,密蒙花10g,白蒺藜10g,当归10g,赤芍10g。10剂。

三诊:近日干家务用84消毒液,引起症状加重,眼睛浮肿,口不干,便可,舌淡胖苔白,脉右寸弱。

方药:麻*3g,附片7g,细辛3,红参10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蒺藜10g,密蒙花20g,*芩9g,甘草6g。10剂

后皆以该方加减调理,病情若失。

(编者按:此案患者右寸不足,乏力,书中未载一诊舌象,但根据三诊舌象,淡胖舌一般较难短期变化,故患者初诊应为淡胖舌,这也是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失调的代表性舌象。中途二诊时患者有短暂化热,或因一诊时有口干欲饮之阳明证见,但未针对性用药,故虽肾之气化部分恢复,津液得以上润眼窍,但时值夏日又红参麻辛等温药温散阴浊,阴消阳长,阴阳一时剧烈不能和谐,阳明经反短期积热,故舌红口干,但患者太阴本虚寒不足,故身体以下利之方式疏散体内积热,故二诊寒温并用,继续温阳复气化治其本,同时清阳明积热以治其标。后患者再次发作可见患者全无热象,以此方继续温阳益气、生津通脉,后干眼症得以明显缓解。)

作者简介

徐书,主任中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先后师承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师,国医大师李士懋老师,中医外科陈瑞山老师,得其真传,出版专集《杏林碎金录》《徐书屡用屡效方》,业医三十余载,勤研经典,博涉诸家,突出鲜明特色以脉诊辨证,谨守病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立足临床,注重疗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脉证病机”辨治学术体系,以脉诊为中心,以经方为龙头,时方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的学术思想。

I版权声明

作者/徐书,编辑/袁韬,校对/袁韬。

本文摘录于《徐书屡用屡效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chenchaozu90

.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眼症从阳虚取,温肾散寒复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