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这个问题有点敏感,
但要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考虑。
看中医不建议患者外出购药,
因为这里面有许多不为患者所知的,
只有行业内部所知的内幕与细节,
而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机构的营业额,
主要要回避各种风险。
因为我的处方从来都是公开的,
并且不限制外出购药,
所以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可以引起同道们的借鉴与思考。
中药如同去菜市场买菜一样,
种类与等级千差万别,
一分钱一分货。
你要是去逛逛药材市场就知道了,
每一味中药的价格,
有很便宜的也有很贵的,
有的质量好价格最高的,
比最便宜的要高出十多倍
这里面水很深,
绝大多数中医也不是特别熟悉,
只有那些专业的搞中药老油子才熟悉。
我们患者与医生,
明白这一个道理就行了,
一分钱一分货,
别想着花很少的钱能买到上乘质量药材,
否则很容易吃亏。
尤其有些小药店,
或者医院或诊所,
哪种便宜就进啥药,
质量问题可以琢磨。
还有品牌问题中药也存在,
商业化的社会,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比如肥城桃莱阳梨……
有几人能吃到最正宗地道的,
产量就是那些,
不是一般人所能享用的,
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事。
所以大家一定要自己动脑子,
许多患者给我说有些大品牌的中药贵,
也没感觉效果多好。
还是那句话,
产量就是哪些,
可以理解,
花钱挂靠一个牌子而已。
亲耳所闻亲眼所见,
有些患者去买药,
没有菊花了,
药店用野菊花代替,
人家只管卖药收钱不管疗效。
菊花与野菊花这是两种药,
两种植物,
药材形状也不一样,
主治功效差别很大。
我也亲身经历过,
医院买药,
方子里面有麻*,
麻*缺货了,
竟然给我配的麻*根,
我发现后立马给与纠正,
抓药的小姑娘竟然忽悠我“一样”,
我不知她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的。
这可是两种药物,
一个发汗一个敛汗,
怎么会一样。
幸亏当时方子里没有丁香,
万一她们药斗子里没有丁香,
是不是要给我放白丁香?
关键是有更要命的,
有些药店或者诊所本身就有大夫,
也有自己患者。
外面患者去买药,
有点“后娘养的”味道,
为了保证疗效,
把最好的最整齐的药材,
给自己家大夫患者留着,
而把药斗子下面的“药渣”,
给外面来的患者留着。
很早之前我就听说过这类现象。
甚至在抓药时,
故意贬低外来药方的人都有,
然后推荐自己家大夫。
我上大学就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拿着药方去长清一家药店配药,
抓药的师傅问我治什么病。
然后说这个方子以前有人吃过,
效果不好,
并且给我推荐他们哪坐诊的一位神医,
开的药死贵,
这其实与医托没啥两样,
搞不好还会引起医患纠纷。
中医医患纠纷或者误会,
多数都是中医行内有人故意挑拨的,
患者拿着方子外出去抓药,
如果遇到那里也有中医,
并且免费坐堂的,
有的患者喜欢再让这位大夫看看方子,
问问对不对证。
如果遇到有道德的同行,
肯定会推辞,
因为中医看病本身就是分门派的,
治疗的切入点不一样,
即便同一个老师交出来的学生,
处方思路也好,
用药习惯也好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很正常,
所以我从不点评别人处方,
因为你自己看不懂的方子,
并不一定没有疗效,
你看不见的东西,
也不一定不存在。
若是遇到境界不太高的中医同行,
有可能出于各种不为人知的心理,
彰显自己水平高,
故意直白或隐晦诋毁同行处方,
最后引起人家医患之间纠纷或误会,
说白了就是小人,
与农村故意啜弄,
邻居或家庭内部吵架的恶妇没啥区别。
尤其是极个别的“老中医”,
真是为老不尊,
仗着自己头发白胡子长,
仗着患者的信任,
容不下年青中医,
见不得年青中医好,
故意贬低抹黑,
我也受过其害。
所以规劝天下患者,
不建议外出购药,
这样可以回避许多风险与误会。
更多干货文章,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