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桂枝麻*各半汤,桂枝麻*之复方;
辛温轻剂微发汗,表郁不解服之安。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中方子,《伤寒论》23条原文如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各半汤。用大白话解释下:外感风寒,八九天后,像得了疟疾一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呕吐,二便可,一天之内发作二三次,脉微缓的患者,病情将要好转;脉微并且恶寒,属阴阳两虚,不可发汗、吐下;面色变红的患者,表证未解。因为不得小汗,身体发痒,桂枝麻*各半汤治疗这个病。宜桂枝麻*各半汤应放在面色反有热色者之后,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这是古代的一种行文手法,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我们知晓就可以。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太阳病,为什么会出现如疟状呢?当然这里不是真的疟疾,因为人们得了风寒,八九日后仍觉有症状,正气与邪气交织在一起,当然此处正邪交争的部位为表,与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有区别,此为正气即将祛除外邪的情况,在症状上有佐证,即热多寒少,正气强于邪气,说明未转变为阴证;其人不呕,说明未传少阳;二便正常,说明水液运行机制正常,未传阳明。面色变红,身痒说明邪气停留在表,欲从表而出。总结一下张仲景此段说明的情况如下:一种为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患者可自愈;一种为脉微恶寒,阴阳俱虚者,不可以用此方;第三种为面色反有热色者,可以用此方;前提是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呕吐,二便正常等症状,桂枝麻*汤的汗法和麻*汤相比仅为微发汗。
我们再研究下其用法用量,现附上原文: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麻*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与麻*汤和桂枝汤用量相比,此方为两方复方的1/3的用量。(具体用量可参考前文麻*汤、桂枝汤用量,不在赘述)
好的,朋友们,今天就到这里,如果觉得写的不错,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