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方剂学相关总结配伍特点及治法
TUhjnbcbe - 2021/2/10 17:10:00

方剂学总结

一、配伍特点及治法

1.辛开苦降:适用于寒热错杂胃痛,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常用药物*芩、*连。半夏。辛开散结以除痞,苦降泻热以开痞。

半夏(辛温)

*连(苦寒)

寒热并用消补兼施

半夏泻心汤

√+干姜

√+*芩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小陷胸汤

左金丸

吴茱萸(辛苦热)

*连(苦寒)

半夏厚朴汤

半夏生姜(辛温)

厚朴(苦辛温)

三仁汤

半夏(辛温)

厚朴(苦辛温)

鳖甲煎丸

干姜桂枝

*芩

连朴饮×

半夏

厚朴*连

注:连朴饮虽有半夏、厚朴、*连但不是辛开苦降法,而是辛开苦泄,燥湿化浊,全方以燥湿清热,主治湿热霍乱。

2.火郁发之: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例如温病当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

发之

功效

清胃散

升麻

清热解毒;轻清升散

普济消毒饮

升麻柴胡

疏散风热;引药上行

凉膈散

竹叶薄荷

轻清疏散,解上焦热

龙胆泻肝汤

柴胡

畅肝气,疏肝郁

牛蒡解肌汤

薄荷荆芥连翘

泻*散

防风

注:主要代表方只有清胃散,普济消毒饮两方,凉膈散、龙胆泻肝汤、牛蒡解肌汤、泻*散,教材未明确指出。又根据火郁发之的举例,导赤散,银翘散等都可理解为蕴有“火郁发之”之意。

3.以泻代清:泻:泻下;清:清热。用泻下的方法协助清除体内郁热,此法泻下与清上并行。如凉膈散中,全方连翘、*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泄胸膈邪热于上;更用调味承气汤合白蜜,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清上与泻下并行,其泻下以助清胸膈郁热,所谓“以泻代清”之法。

泻之

功效

凉膈散

大*

泻火通便

枳实导滞丸

大*

泻热攻积

泻心汤

大*

导热下行

4.通因通用: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

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通用

通因

功效

大承气汤

全方

热结旁流

峻下热结

木香槟榔丸

牵牛大*

赤白痢疾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

芍药汤

大*

湿热痢疾

清热燥湿调营和血

桂枝茯苓丸

桂枝桃仁

瘀阻漏下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枳实导滞丸

大*枳实

食积泄泻

湿热食积湿热不化

注:大承气汤还有寒因寒用(热厥),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法。

5.散收并用:即发散药同收敛药配伍,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小青龙汤

麻*桂枝干姜细辛

芍药五味子

二陈汤

橘红

乌梅

酸枣仁汤

川芎

酸枣仁

回阳救逆汤

麝香

五味子

定喘汤

麻*

白果

败毒散

桔梗

人参

苏合香丸

诸香

白术诃子

苓甘五味姜辛汤

干姜细辛

五味子

6.一升一降:即升散药和降沉药配伍,如四逆散中柴胡和枳实,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调和肝脾之效。

杏苏散

桔梗

枳壳

败毒散

桔梗

枳壳

五积散

桔梗

枳壳

血府逐瘀汤

桔梗

枳壳

九仙散

桔梗

桑白皮款冬花

济川煎

升麻

牛膝枳壳泽泻

清胃散

升麻

*连

龙胆泻肝汤

柴胡

泽泻木通车前子

小柴胡汤

柴胡

*芩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复元活血汤

柴胡

大*

川芎茶调散

诸风药

普济消毒饮

柴胡升麻

*连*芩

注:欲降先升

*龙汤桔梗

济川煎升麻

7.寒热并用:是张仲景对各种寒热错杂而运用的治疗方法,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连汤、干姜*芩*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升麻汤等。

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辛开苦降寒热错杂之痞证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补兼施

乌梅丸

寒热错杂虚寒为主的久痢

左金丸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连汤

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上热下寒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上热下寒阳微结者厥阴病

大*附子汤

温里散寒寒积里实证

注;大*附子汤为用药寒热并用,并非三泻心汤、乌梅笑左连等针对寒热错杂之证而用。

8.补泻兼顾、攻补兼施、寓通于补。

补泻兼顾

攻补兼施

寓通于补

半夏泻心汤

龙胆泻肝汤

温脾汤

济川煎

泻白散

六味地*丸

金匮肾气丸

*龙汤

新加*龙汤

增液承气汤

济川煎

注:补泻兼顾口诀:半龙温济泻六金。

9.消补兼施:消补兼施法主治脾胃虚弱又兼停积之证。此系虚中夹实,若单纯用补则积滞不去,单纯消导则脾胃更虚,故采用补中健脾药与消积导滞药配合成剂,使其补不助邪,消不损正,代表方如健脾丸等。

消补侧重

枳实消痞丸

消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

枳实导滞丸

消重通因通用

健脾丸

补重四君去草为君药

枳术丸

补重荷叶裹之烧饭为丸白汤下

枳术汤

消重

大安丸

保和丸加白术消中兼补

注:清补并行,清暑益气汤,竹叶石膏汤,易*汤,朱砂安神丸;补敛兼施,牡蛎散。

10.苦寒直折:有余折之,清热剂中用苦寒药物直折火毒。

*连解毒汤

芩连柏直折三焦火毒栀子直中三焦

清胃散

*连直折胃火

*连阿胶汤

*连直折心火

注:透热转气,清营汤,银花、连翘或含竹叶。

11.以补为固:所谓以补为固,是指以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而达固摄气、血、精、津之目的。玉屏风散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敛止汗之药,而以*芪、白术补气固表为治,是典型的以补为固,且更佐少许防风,使补中兼疏,固表而不留邪。

玉屏风散

补中兼疏以补为固

12.甘温除热: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气虚发热

人参*芪炙甘草当归

当归补血汤

血虚发热

*芪当归

小建中汤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饴糖

注:仲景治疗“虚劳里急”之小建中汤也是甘温除热的代表,其主治有“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热象。为甘温除热之先河。(附:引火归元之肉桂在内伤发热虚证中的应用,地*饮子,交泰丸)

13.分消走泄:分消走泄法是指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从表里分消的一种治法,是治疗湿热证的基本法则。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开创了用分消走泄法治疗三焦湿热证之先河。

蒿芩清胆汤

三焦同治胆胃同治

三仁汤

三焦分消

温胆汤

叶天士第一次提到分消走泄

茵陈蒿汤

前后分消

当归龙荟丸

二便分消

八正散

前后分消疏凿分消

舟车丸

二便分消

葛花解酲汤

内外分消发汗与利水并行分消酒湿

14.去性存用:指通过配伍或炮制,去掉药物对病症不利的寒热之性或某些其他药性,而保存其适应治疗需要的功用。

去性

存用

银翘散

荆芥穗淡豆豉

辛温配辛凉剂中

增辛散透表之力

大*附子汤

细辛附子去大*寒性

寒性去走泄之性存

温脾汤

附子去大*寒性

寒性去走泄之性存

竹叶石膏汤

半夏燥性减

降逆之性存

麦门冬汤

麦冬半夏燥性减

降逆之性存

天台乌药散

巴豆炒川楝子减寒

增去行气散结之效

15.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指辛味药和甘味药配合有益阳的作用;酸甘化阴,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桂枝汤

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

羚角钩藤汤

芍药甘草

大定风珠

芍药甘草

阿胶鸡子*汤

芍药甘草

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

芍药甘草

欢迎交流补充和批评指正!

青囊钩玄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剂学相关总结配伍特点及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