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小儿,必须精于望诊,董师在临症之际,诊察小儿颇详,一是从形神、动态获得整体的全面的印象;二是对面色、舌苔作深入的精细的观察;另外还须注意二便、涕痰、呕吐物等。在这些望诊内容中,董师于分部面诊尤有精邃造诣。为了逐步地领会和掌握董师在这一方面的丰富经验,我们对董师在临症时指出其颜面有特殊分部色诊的小儿加以记录,并于复诊时给予对照,取得了一些临床资料,现将年内观察的作一初步报告。
全部病例均为董师诊治的患儿,年龄在4岁以内。其中1~12月龄32例,1~4岁88例,男74例,女46例。复诊时见其分部色征有所改变(如消退、淡隐、转润等)而记录完整的有79例。这有助于反证初诊时对病机的诊断是正确的,经过治疗调整或纠正了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下面分四个方面试予讨论。
1.
面颊红赤,为临床常见面诊之一,其间有一颊红赤较甚,或仅一侧红赤者。同时,其色之分布,也有偏于两颧或两腮之别。这里作为一个类型来谈。本组患儿24例,有复诊对照记录者17例。
从病种看,以上感、气管炎、哮喘,或伴发热者居多,其辨证分析,痰热阻肺12例,肺热郁结者分别以麻杏石甘、银翘合三拗、泻白散合二母等治之;亦有痰浊蕴热者,则用葶苈泻肺合二陈、止嗽散加桑枇等,症平而赤退。属于上焦风热3例,均以银翘散为主凉解。这些患儿的色诊,基本上可从两颊属肺与肝(风)、赤为热证的角度来理解。此外,证属阴虚火炎4例,分别以生脉散(多汗)、增液汤(便秘)、知柏地*汤(遗尿)为治;心火上炎1例,予导赤加味,亦症愈色淡。经旨有“心病者,……颧赤”(《灵枢·五阅五使》),临床亦每见风心、先心等疾患的小儿两颧红赤,甚则紫暗。本组中先心2例,赤布颧颊,辨证为心血瘀滞。予血府逐瘀合清养之剂,二三周后,其色渐淡而润。另有寒饮哮喘、中焦寒湿各1例,是比较特殊的例外。
值得讨论的是一侧颊赤或红赤较深的情况。例如本组中3例右颊红赤者,均为痰热壅肺,治从泻肺清热化痰为主,二三剂症减而赤退。本组中5例左颊红赤者,其中3例见症亦为风热痰浊,然伴惊惕呕恶之象,在清解化痰的同时,参入疏泄平木之品,则咳逆、面诊均和,另2例左颊赤者,一为便溏口渴苔剥,以其脾胃阴亏,投清养脾阴之剂而症愈面润,其左颊赤似可从阴虚木亢理解;一为寒饮中阻,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而色淡。本症犹如《金匮·痰饮篇》云:“青龙汤下已,……其面翕热如醉状,……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该例之左颊赤,似亦属冲阳虚浮,故经以“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素问·刺热》)立论,证之临床,有其合乎实际之处。
例一:孔姓,女,3岁,年12月28日就诊。支气管肺炎迁延未愈,咳嗽痰多,已无发热,纳呆便通,小溲短少,舌尖红苔薄腻。面诊右颊红赤。痰热塞肺,治以清肺化痰。麻*、杏仁、石膏、甘草、葶苈子、莱菔子、白芥子、橘络、瓜蒌皮、清气化痰丸(包煎)。3剂后,诸症均减,颊赤亦退。续以二陈合三子而安。
例二:潘姓,男,1岁。年2月1日初诊。咳嗽纳呆,便通尿*,夜吵眵多,目红而痒,舌心厚腻,左颊独赤。痰浊未清,肝热上浮。予清凉疏化方:蝉衣、桑叶、薄荷、钩藤、杏仁、川朴、枳壳、莱菔子、佛手、神曲等。5剂药下,目和夜安,左颊赤淡,尚余痰咳,予温胆加钩藤、桑叶而症平色和。
2.
面部淡*、萎*或棕*,在粗略望诊时都属面*。然若加细察,则以见布于鼻准,兼及二颊为多。这里归纳的是这一类型。至于各种*疸或严重贫血的面*,不列入内。本组患儿20例,有复诊对照记录的13例。
结合辨证而言,湿热,暑湿之发热4例,其鼻准兼颊额见深*、棕*甚至垢*。应用清泄化湿、涤暑退热之剂,其*即退。属食积、疳疾2例,均以消导化疳为治。色见淡*、萎*者7名,辨为中焦虚寒的用小建中类;表虚汗多的用桂枝汤类。萎*之中,有阴液亏少,肠胃燥结3名,分别用生脉、增液、益胃汤加味主之,其色渐润。*而明润者,皆为痰湿中阻,计4例。以痰浊为主,予二陈合止嗽散治之;有偏于肺热或中寒者,分别具体施治。
经以鼻属脾,“脾风,……诊在鼻上,其色*”(《素问·风论》);《金匮》又以“鼻头……色*者,胸上有寒,”本组的情况说明,鼻准色*从湿痰、从脾胃认症,基本符合临床。例如解颅,一般从肾论治,但本组中1例,鼻颊淡*,参以四诊,断为中土虚寒,予附子理中加味而瘥。由此亦见分部面诊之重要。
例三:沙姓,男,4岁,年8月17日就诊。热已1月(体温在38~39℃间)纳少溲清,大便不畅,舌苔滑腻。面诊见鼻准与颊额均为棕*而垢。此属暑湿久羁,治拟化湿涤秽。投陈皮、厚朴、苡仁、茯苓、藿佩、泽泻、佛手,甘露消毒丹等。1周热净,2周后复诊,面色转淡而不垢。
例四:孙姓,男,3岁。年8月10日初诊。呛嗽2月,阵发咳逆,痰粘不爽,低热多汗,纳呆便涩,舌苔薄腻。面诊鼻准、眉间及二颊*色明润。痰浊蕴结不化,治当燥湿化痰,予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紫苑、象贝、杏仁、百部、白术、神曲之类。1周而咳松热净,色*亦退。
3.
婴幼儿面之山根部平时青筋隐隐,或连及眉间、鼻梁者,每属常见。但当患病,则见山根青筋显露,色转深蓝,其形或竖或斜,亦有横截者。其他如外眉梢、太阳穴、上眼睑、前额部等处,亦可兼布。此为小儿分部面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组患儿28例,其中山根青筋24例(内兼上睑、眉梢、太阳、额上青筋14例),单是太阳、眉梢青筋见布2例,单是上睑青筋如条状2例。有复诊对照19例。
从辨证情况看,脾胃的受邪与不足最为主要,计21例。其间,如中焦积滞(包括疳积、腹痛、腹泻、腹胀因于伤食者)12例,分别以保和丸类、胃苓汤类及消疳方药主治;属脾胃虚寒或肝脾不和3例,治用理中、桂枝加附子汤类;复发性肠套叠辨为肠道络瘀2例,以少腹逐瘀汤化裁活血利气治之;胃阴亏少2例,主用生脉散、益胃汤加味。此外,邪热犯肠(葛根芩连汤主之)及中焦暑湿(治用四苓加涤暑之品)各1例。
《幼幼集成》指出:“山根,足阳明胃脉所起。……倘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之位。”又《医学正传》云:“目间青脉见者,胆滞掣痛。”上述情况表明,山根青筋以脾虚积滞、胆胃不和为多,还是得到反映的。本组尚见痰浊壅阻,肺失宣肃者6例,主用二陈合三子养亲汤;个别用止嗽散、六君子。另有1例为风寒外犯,荆防辛解取效,经以“阙中者,肺也”(《灵枢·五色》),乃以眉间为肺所主,似亦有一定参考价值。综上可知,山根青筋与肺脾不足、积滞痰浊有联系,是一个明显的印象。
例五:吴姓,男,5个月。年8月17日就诊。经常腹泻,近日又作,每天五、七次,小溲量少,未见发热,眠中时惊,舌苔薄白,面诊山根及左眉梢外青筋显露。肠胃有滞,分利失司,拟四苓合消滞主之,苍术、猪苓、赤苓、泽泻、神曲、山楂、麦芽、车前子、葛根、益元散。连服10剂,其泻即平,而筋隐色淡。
例六:傅姓,男,2岁。年8月24日初诊。厌食消瘦,面色萎羸,汗多淋漓,大便干燥,舌苔花剥。眉间山根青筋明显,左目外眦亦见。肺胃阴液亏少,兹须滋阴清养。珠儿参、麦冬、五味子、石斛、制首乌、白芍、生熟谷芽、浮小麦、糯稻根。7剂后,青筋转淡,症情亦轻。
4.
颜面部之青白或黯黑,就其分布言,除已提及的山根外,比较常见的部位尚有前额、上下眼胞及唇周(包括人中和下颏)等。兹作一分析。
前额有特殊青白、晦暗(或有青筋)者,计10例,有复诊记录5例。其病症集中于呼吸道病。从辨证看,痰浊阻肺,或兼外邪6例,均以二陈合三子之类治之;表虚不和2例,予桂枝汤为主方;痰浊蒙窍1例,运用涤痰汤化裁。另有脾虚中寒,以香砂六君主之。按经旨,前额为肺心所主的部位,如《素问·风论》:“肺风……诊在眉上,其色白”;《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颜先赤。”本组病例大体上佐证了前额属于肺表的客观性,似亦与心有关。
例七:严姓,男1岁。年3月31日初诊。时发昏厥,上周日作3次,但脑电图正常。厥时眼翻痰鸣,平常气促声嘶,低热唇紫,便干量多,舌苔薄白。面诊左侧额上青兰成片,其下筋脉见布,症属痰厥,风痰蒙窍。治拟豁痰息风。钩藤、天麻、陈皮、竹沥、半夏、天竺*、天浆壳、胆星、白附子、菖蒲、丝瓜络。7剂药后其厥不发。服4周后复诊,见额上青兰筋色已淡。
人中部位及唇四白的异色,以青灰、黯黑及*白等为多见,亦有延及颐颏者。本组患儿17例,有复诊对照10例。其中,人中两侧异色者8例,环唇异色者5例,色连下颏者4例,若以辨证情况,则脾胃的病机变化为主,如腹泻、食滞、纳呆、口糜、疳积等,共10例。食滞疳积者,以消疳行滞方;阳虚脾弱,则以理中、补中益气汤类方;有胃阴不足者,用益胃汤。痰浊咳喘4例,多以二陈汤燥湿化痰,有1例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温化寒饮,均重在健脾渗利,说明经文以唇四白为脾胃之华(《素问·六节藏象》)确是道出了两者的联系。
另一方面,人中从经旨言,有“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灵枢·五色》),而下颏则有“肾热病者,颐先赤”(《素问·刺热论》)。本组有3例,一为囟填患婴,阳虚水逆;一为夏季热病儿,其病上渴下消。症属上实下虚;一为两足痿弱,其症湿热下注。是可与经旨相对照的。
例八:杨姓,男,7个月,年9月21日初诊。8月上旬起泄泻尿闭,腹胀足肿。以后又复发小便癃闭不通,囟门高突,泛恶呕吐。现纳呆作恶,面萎神淡,两目少神,小溲短少,大便较干,囟高而软,舌苔淡白。面诊色晦,人中部尤见青黯。下元阳虚,水饮上逆。治以温化渗利,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附子、通草、谷芽。5剂药后,恶止囟平,两周而安。视其色面润神活,人中青黯亦退。
以眼睑周围见异色者,除前面提到的上胞青筋外,每多青暗、紫黑等征,共12例(有复诊对照7例)。其色一般显于内眦之上下,亦有以下眼胞为主者。按《脉经》云:“脾之候在睑”,后世则以上胞属脾,下胞属胃著论(如《幼幼集成》)。本组患儿,属消化道疾患(诸如腹泻、腹痛、纳呆等)为多,亦有痰浊喘咳者。在辨证上,可见脾虚而泄泻、痰阻,胃弱而纳呆、卫虚,有10例,各以理中、二陈或益胃、桂枝汤为治;仅有1例为湿热阻结者。另外,心阳虚(为先心)1例,从“调其营卫”着手,桂枝汤加味主之;夏季热1例,为气阴已耗,暑热羁恋,以王氏清暑益气汤主治。
此外,尚有9例(8例有复诊者)由于色诊情况比较复杂,难以归类,姑存待议。
结语
《内经》之论述面诊,反复指出:“审于分部,知病本始”(《素问·疏五过论》),“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素问·玉版论要篇),而后世儿科医家于分部面诊,虽有发展,然颇繁琐。董师诊视小儿,每有“望而知之”之能。我们通过随诊收集材料,可以看到这一望诊在儿科临床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展现了董师在临症时执简驭繁、四诊合参的诊断特点。从而反映了分部面诊所包含的某些客观性和规律性,是值得作进一步研讨的。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文中涉及治疗方法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擅自采用。
小儿论坛核心词:小儿点击